曾看过这么一段视频:一个幼儿园小男孩不小心把自己辛辛苦苦堆起来的积木撞倒了。他拿起一只小象玩偶狠狠地砸向厕所。接着,捡回来再砸,循环了好几次。
妈妈见状,温和地教育道:“孩子,你再怎么发脾气,积木也不会恢复原状。你应该先想办法把积木堆好,而不是拿着小象撒气。”
然而,小男孩丝毫没有听进去妈妈的话,反而更加生气,他拿着小象向妈妈砸去,瞪着妈妈说:“我就砸,我就砸,我就要砸。”妈妈气得抬起手就想要打他。
记得《全脑教养法》里写道:“当一个人情绪失控时,他的大脑会自动关闭理性思维。”所以,父母在孩子情绪爆炸的时候,越是强迫孩子冷静、控制,越是给孩子摆道理、讲事实,孩子反而越失控、越叛逆。
这就如同一位老师朋友与我分享的“杯子理论”:他说我们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应该把孩子看成一个装满水的杯子。一个已经装满水的杯子,我们往里面倒再多的水,也是没用的,根本进不去。这个时候,我们不妨想办法将杯子里的水先倒出来一些,这样才有可能往里加东西。
所以,当我们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不妨先让孩子去说、去诉苦,甚至让他去狡辩。只有当孩子的情绪发泄出来后,当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的接纳、尊重和不抱敌意后,我们才有机会走进孩子的内心,我们的沟通才能真正有效。
就像网上那位外国爸爸教育跟自己使性子的女儿一样:“生气没什么大不了的。你可以生我的气,生妈妈的气,生姐姐的气,生自己的气。有时候你可以直接停下来,大声发泄,或者拿枕头出气。重要的是你不要一直沉浸在自己的愤怒里,不要让这种心情支配你太久,因为时间太久的话就会出问题。”
在爸爸的接纳和引导下,女儿终于说出了自己生气的缘由:“我不喜欢你骂我。”
其实,孩子发脾气,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跟父母求助。只要我们给孩子表露内心的机会,愿意倾听,我们就能明白如何疏导孩子的心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