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这是前几天事故原因刚出来的时候写的,我想在面对类似的问题时,除了当事人,作为旁观者的我们也应该要做点什么。
最近沸沸扬扬的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事故原因终于在今天水落石出,新闻发布会上给出的官方原因简单的让人不知道该说什好,没有什么阴谋,没有什么车辆损坏,只是一场乘客与公交车司机的争执,起因是因为该乘客坐过站。真相出来之后,我总觉得应该说点什么,为了他人,更是为了自己。
我看到有一些公众号的推文在讲公民在社会上的规则意识,但是令我陷入沉思的却不是这个,而是当时同处一辆车上的另外十三个人,当乘客与司机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不能粗暴的断定他们就是看客,但是我想在当时他们一定是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位置上,心中或许有过迟疑,但是因为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这种置身事外的心理,而对乘客与司机的争执保持沉默。殊不知,正是这份沉默将一车的人推上了陌路。我不知道当公交车失控冲破围栏坠入长江的那一瞬间,他们心中会不会有过一瞬间的后悔,后悔自己的置身事外,后悔自己的沉默。
百年前鲁迅批判中国人民的看客心理,或许现在我们应该对“过客”心理加以警惕。何为过客?在我看来一个合格的过客,眼睛只盯着自己面前的一亩三分地,对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不直接关乎自身的事情漠不关心,看见热闹不会再像鲁迅笔下的国民一样上去围观,他们行色匆匆,深怕靠的近一点就会牵扯上自己。“过客”们是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讨厌突发事件,对毛头小子的莽撞嗤之以鼻,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心理并不只是少数人所有,在当下的中国,太过于精致的利己遍地都是。谁没有过想看热闹而被妈妈拉着走的经历呢?“别看,快走,不关你的事!”对于那些站出来制止的人,我们将他称之为——愣头青。
公交车坠江事故原因公布之后,我坐在公交车上感到非常的不安,扪心自问,如果当时我也是那辆车上的一员,我会对此作何反应?我给出的答案便是我要写这篇文章的理由,如果我在车上,面对这样的事情,我也将会是过客中的一员。乘客坐过站这种事情本就容易引起争执,更何况当时还是名中年女乘客,这种人的战斗力非同小可,如果上前劝阻,说不定她便会掉转矛头来攻击你,到时候惹得一身骚,半点不讨好。这样的论断看上去合情合理是吧,仿佛在当时只有保持沉默才是最好的结果。但是我们都忘了,我们都是在同一辆车上的人,一时的沉默便失去了重新发声的机会。
我想起了几年前的另外一场发生在公交车上的惨案,一老人因生活窘迫而萌发出了报复社会的心理,在公交车中纵火,事件造成1人当场死亡,乘客和参与救援群众入院观察、治疗人员共计77人,其中重症3人、危重9人。如果这个老人在这之前有人对他的窘境身处过援手,或许这样一桩惨剧便不会发生。我们活得太过小心翼翼,深怕自己的利益受到一丝损害,深怕自己牵扯上什么争执吵闹,面对他人的窘境我们习惯了匆匆路过,做一个过客。我们缺少参与感,没有什么社会公共意识,总觉得只要事不关己就可以高高挂起,我们常常讲到要有集体意识,但是却践行着个人主义。社会不是一个个独立分割地个体简单粗暴地捆绑在一起,而是所有社会成员地有机融合,所有破坏公共秩序,破坏公共正义地行为都需要有人挺身而出,脱离“看客”的身份,去维护公共利益。
或许这样的类比不太恰当,但是我却还是想将一首著名的诗放在这里:当他们来抓共产党人时,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党人;当他们来抓犹太人时,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当他们来抓天主教徒时,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天主教徒;后来,当他们来抓我的时候,已经没有人帮我说话了。不要做个“看客”,也不要做个“过客”,如果不为别人的正义站出来,不为社会的公共利益站出来,那么最终伤及的人是你,也会是我,我们永远也不知道自己所在的那一辆车会不会因为自己一时的迟疑沉默而脱离正轨,然后便再也不会回到原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