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刺猬X简书 | 2019“还乡手记”EPOCH非虚构故事大赛
#2019还乡手记#乡愁,一块屏幕的距离+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新记

#2019还乡手记#乡愁,一块屏幕的距离+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新记

作者: 刘梦茹_ea3e | 来源:发表于2019-02-26 17:31 被阅读15次

            从福建省三明市到浙江省杭州市需要多久?在只有绿皮火车的时代,需要做13个小时的火车,摇摇晃晃地在火车的卧铺上迷迷糊糊地睡了一晚,在第二天的凌晨六点下车,2010年,那是我小学六年级毕业后跟妈妈一起来杭州旅游。在还没开通直达动车的时候,我只能去福州或南平转乘,2016年,那年我刚上大一,带着对远方的憧憬和期待踏上了去往杭州的动车。第一次坐上了从杭州开往直达三明的动车,是在2017年暑假,那天,从早上8:24到下午15:04,持续6小时的行程虽然令人疲惫,但一路上满心欢喜。2019年寒假,随着南三龙高铁的全线开通,我终于坐上了从杭州到三明的直达动车,行程缩短了一半,中午12:50,我已经在家里吃上妈妈煮的热腾腾的饭菜了。

    (图1 2019年1月23日 早上8:00的杭州东站) (图2 一张由杭州开往三明的高铁票) (图3 新建成的三明站外景)

            这一班列车途径杭州千岛湖、安徽黄山、江西婺源、武夷山,是一条不折不扣的“旅游线”。一路上,南腔北调,听着倒也有趣。一群身穿红色马甲,头戴红色棒球帽的大爷大妈们在婺源站上车,操着浓厚的乡音,热切地聊着天。这是这群老人的“夕阳游”,看着他们,我想到了在家中的姥姥和奶奶,长这么大,似乎都没有好好地陪她们出来旅旅游。

          下午,我来到离家不远的江滨河畔骑自行车。随着“共享+”概念的蔓延,城市中的共享单车已经成为不少市民的出行首选,用手机里的app对着车上的二维码一扫,就能骑走一辆绿色的自行车,穿行于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了。对于我这个刚学会骑自行车的人而言,在一条江边的自行车道上自由自在地骑行是最放松的运动了。

    (图4 江滨的自行车道)

            戴上耳机,听着喜欢的音乐,在南国提早到来的春风拂面的日子里,骑着自行车穿行于这座城市的江边。一路上,各色植物都竞相开放,波光粼粼的湖面映衬出暖意浓浓的春景。所见之景虽极为普通和平常,可还是令我觉得身心舒畅。有遛狗的大爷,将小狗放在自己的自行车筐里,一脸得意的从我身边骑过;江边的广场上,有腰鼓队的大妈正在紧张有序地排练着新节目;孩童们三三两两地在草坪上追逐着、打闹着、笑着;一位老人戴着一副白色手套,神情认真又陶醉地吹着不成调的萨克斯……一幕幕像放慢的电影镜头般在我身边闪过,我想努力地将这一张张幸福的脸庞牢牢记住。每每到这时,从心底里,对家乡,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有着某种说不清的眷恋和依赖,更多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

          每年的大年三十,我们家总是雷打不动地要完成以下这几件事:贴春联、换门符、放鞭炮、吃年夜饭、看春晚,少了其中哪一道程序都不行,以至于任何一项没有做到尾都会让我心生遗憾。而自从我离家来杭州读书后,就更珍惜每次回家过春节,与亲人相聚的短暂时光。所以,每年的大年三十也就成为我最期待的一天。

            从我记事起,每年的除夕,爸爸都会和我一起贴春联,品春联。“上,再上一点,右,右,好了”,我扶着椅子,爸爸站在上面,小心翼翼地移动着上联,生怕贴歪了。每次贴完,总要禁不住地赞美两声,“嗯,这副对联写得好”。

    (图5 家门口的春联) (图6 猪年门符)

            在吃年夜饭前,爸爸都要下楼放一串鞭炮,我每次都会躲在楼上或是站在很远很远的位置上看,既想看得清又怕鞭炮声响,只好堵着两只耳朵,身子前倾。在一片鞭炮的轰鸣声中,辨认出我们家的这串,看着爸爸点起鞭炮后飞速逃离,看着燃起的火花四处飞溅,便心满意足。

    (图7) (图7-8 爸爸在院子里放鞭炮)

            年夜饭总少不了鸡、鸭、鱼肉,但我们家的鸡是白斩鸡,奶奶自家养的鸡,肉质紧实,抹上一层盐,蘸着酱醋汁,大快朵颐。鸭也不是普通的鸭肉,而是沙县郑湖的板鸭,熏烤过的鸭肉,面上泛出一层油光,最适宜在看春晚时,一块一块撕着肉丝,慢慢咀嚼,回味无穷。

            吃过年夜饭,奶奶提出要染个头发,妈妈便拿出工具,帮奶奶染发。看到奶奶掩盖在黑丝下的缕缕白发,我才恍然间发觉,奶奶今年也有70岁了,腿脚也不如从前利索了。而在我心中,奶奶应该是最不会老的那一个人,她会自己扛着锄头下地种菜,喂鸡喂鸭,操持家务,生火烧菜,样样拿手。虽然不识一字,但却用自己的双手照料着家人。我们家吃的青菜、鸡蛋、鸡肉,无一不是出自奶奶的手。

    (图9 在帮奶奶染发的妈妈)

            大年初一,照例要回老家——沙县过节。一大早,我们就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上路了。因为快速通道的建成,三明市区距离沙县的动车站也不过15分钟的车程。一到家,奶奶和妈妈便忙碌起来,准备着中午招待客人的大餐。我则在一旁打下手,顺便四处转悠,记录一下。村门口的几家店铺因为“美丽乡村”项目建设的需要已经拆迁了,沙县琅口村未来的样子已在眼前。奶奶家是一幢四层小楼,每次回去,我都会抱着“探秘”式的心理,一层层、一个房门一个房门地打开看。

          挂在外头“晒太阳”的板鸭已经油光发亮,二楼走廊里堆放着不用的老式衣柜,上面还雕有一对喜鹊。一台名为“仙女牌”的缝纫机吸引了我的注意力,缝纫机的底板上还印有一名穿着丝绸,欲“飞天”的仙女图案。走进太奶奶的房间,一切都收拾得齐整,电视机旁还放着一个棕色的上锁皮箱。桌上,有一面镜子,而桌子上的玻璃板下压着我们的全家福,那是老人回忆里最美的珍藏。

    (图10 晾晒在一楼的板鸭) (图11 二楼走廊摆放的老式缝纫机) (图12 橱柜里的算盘) (图13 太奶奶桌上的老照片)

            这些早已落满积灰的老物件似乎在诉说着一件件我们不知道的往事,与这栋老房子一起,默默守护者这一大家子人。

    (图14 奶奶在菜地里割菜) (图15 奶奶在厨房里煮菜)

            味蕾是最骗不了人的了,关于家乡的味道,老家的味道,就是奶奶煮的饭菜的味道。红菇鸡汤、泥鳅粉干、拌牛肉、酸菜目鱼汤……这些简单的食材在奶奶手中总能焕发出不一样的色彩,经过油盐酱醋的调和,变成一道道烙上家乡印记的美食,慰藉着游子的心和胃。

            我一直在想,中国传统的民俗能够历经千年流传下来,成为维系中华儿女的文化纽带,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年年春节,中国广袤大地的版图上,总要上演一场大规模的人类迁徙运动,他们穿越南北、横跨东西。带上一年的辛劳与收获踏上回家的旅途,不论这旅途有多长、多远、多艰难,远方的家、家中的亲人总是游子最大的牵挂。

            这次回家,看到姨妈热衷于用手机上的美图软件给自拍“P图”,用这些软件记录下自己的花样年华。奶奶会在我的手机上与远在江苏的堂弟视频,翻看他们的“QQ”相册,以解思念之情,不想错过他们的成长轨迹。手机的家族群里能经常看到远在国外的亲人发出的生活动态,背景是法国的埃菲尔铁塔或是意大利西西里岛的教堂。长辈们在群里发着一条条人生格言和警示文章,晚辈们发着表情包相互打趣,在除夕的晚上等着抢红包。家中的数字电视能在线挂号、缴费,还能联网,播放网络视频,我还跟妈妈打趣地说“我不是舍不得离开家,是舍不得我们家的大电视啊,真想把电视带走”。技术发展的步伐正在不断加快,今年的春晚也拥抱了新科技,采用“4K”高清技术,联合“抖音”等app,让国人能在各种终端,大小屏之间欣赏节目。

            元宵将近,离回校上课的时间也越来越近。还好,在微信普及的年代里,我与家的距离就是一个手机屏幕的距离。而乡愁也化为是一块小小的屏幕,我在屏幕外头,妈妈在屏幕里头。

            不管技术如何进步,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情感不会因为技术的发展而变得淡漠。而越来越多人也开始习惯于将自己的生活分享给陌生人看,在“点对点”的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与这个世界、与他人有着更为紧密的连接,没有一个人是一座孤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9还乡手记#乡愁,一块屏幕的距离+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新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aia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