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以后,渐渐发现过去从学校课本上学来的知识、观念有些错的很离谱。
比如张角、李自成、张献忠、洪秀全等人,概念中一直都是充满着英雄主义和大智大勇的农民起义领袖,但现在我们知道,这些人大多数是残暴、贪婪、政治智慧非常短视的荒唐之辈。
比如我们说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但事实上,周秦之变后,中国便从“封建制度”过渡到“郡县官僚制度”了。
再比如“唯心主义”一度是拿来攻击别人颇具侮辱性的概念,但现在我们知道,这是柏拉图、黑格尔、朱熹、王阳明等人毕生研究的哲学概念,与唯物主义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对人类认识自己、认识宇宙起到了居功至伟的作用。
今天重点讲“形而上学”这个被普遍误解了的概念。
发轫于黑格尔、发展于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另一种定义,让我们根深蒂固对这一概念极度鄙夷,说一个人“形而上学”,就是说这家伙特别学究、特别僵化、看问题特别孤立、片面、静止。但事实上,那个时候的我对“形而上学”并不理解,我们很多人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就是在对一件事物或概念并不了解的情况下,却对它进行无情地攻击和否定,这其实是无知和盲从的表现。
那“形而上学”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先从这个概念的产生源头说起。
形而上学的源头来自于哲学界的大拿型人物——亚里士多德。
现在说某个古人特别厉害,我们习惯性说法是这个人多半是穿越回去的,按照这种说法,亚里士多德是个穿越人物无疑了。他简直就是个百科全书,研究的领域包罗万象,一个人把那个时代所有人的的所有学问都快干完了。以至于他老人家归天后,他的后代弟子花了一百多年的时间都没整理完他留下的巨量手稿。
那个时候还没有现代学术界“哲学”、“物理学”这样的分科,如何给包罗万象的亚里士多德作品分类呢?
一个叫安德罗尼柯的弟子想了一个好办法。他用“研究有形体的事物”和“研究没有形体的事物”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分成了两大类。前一类著作编在一起,称作自然学,大概囊括了现在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学科内容。自然学中的“自然”代表八个字:“有形可见,充满变化”,也就是我们所见的宇宙万物。
后一类作品,也就是亚里士多德哲学方面的研究也被编在一起。但如何命名呢?安德罗尼柯倒挺省事,非常直观地为之命名为“自然学之后”,英文就叫做“meta-physics”。
“physics”这个词是物理学,但是在古代称作自然学比较适合。“meta-”,就是在什么后面。
日本哲学家井上哲次郎先生在看到metaphysics这个词后,联想到中国《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
器”这句话,把metaphysics翻译成了“形而上学”——这简直是翻译上“信、达、雅”的最高境界了。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句话包含了两个定义。
第一个定义:超过我们感知之外的那些无形的东西是“道”。“道”,指的是“道理”、“概
念”这些抽象的东西。老子说“大道无形”也是这个意思。
第二个定义:我们能感知到的那些有形的东西是“器”。“器”是“器具”就是指“东西”、“物质”。孔子说“君子不器”,也就是说君子不要把自己定型为某一有形之物,局限于某一方面。
《易经》的这句话和安德罗尼柯的思
路不谋而合,《易经》的“道”
对应的就是安德罗尼柯的metaphysics。《易经》的“器”对应的就是安德罗尼柯的“自然学”、“物理学”。
“形而上学”这个概念,就这样在西、中、日共同智慧结合之下产生了。
所以,“形而上学”毫无贬义,相反,它很美、很雅,出自哲学巨人亚里士多德之手,是“爱智慧”的人在求知的时候,一定要设法去探讨的一个课题。
那“形而上学”具体是研究什么的呢?
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说,形而上学是哲学这棵大树的根,没有这个根,就不可能有后面的发展。它要寻找到一个能高于客观世界、统领一切事物的真理。比如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样子?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等等。
如果自然学的自然是研究“有形可见、充满变化”的万物,那么形而上学就是研究“无形可见、永不变化”的本体。
这样一来就分出两个世界了,一个是有形可见,你看的到的这一切;一个是背后的永恒的本体。
一朵花从花蕾到盛开,直至最后的枯萎,都被称为花,为什么呢?原因就是因为有脱离了物理性质的背后的本体。
要进一步弄明白这一概念,我们可以用三层抽象作用来做解释。第一层叫做物理抽象,第二层是数学抽象,第三层是形而上的抽象。
物理抽象,就是把它的物理特性、个别的东西去掉。比如有一匹黑马和一匹白马在一起,如果我们说这是一匹黑马,那是一匹白马的时候,我们强调的是这两匹马的物理特性。但当我们说这都是马的时候,就去掉了物理特性。一个小朋友第一次遇见狗的时候,我们大人告诉他这个动物叫狗,那他以后再遇着其它狗的时候,就会指着这只动物兴奋地叫:“狗狗”。这就是人的物理抽象能力,理抽象是人的理性的本能的运作。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物理抽象能力,那永远只能看个别性、个体性、特殊性,而不能理解抽象的共性。
第二层数学抽象。
今年的央视春晚,有一个相声《如此家长》,调侃家长教孩子数学的时候崩溃的情景,说的就是孩子缺乏数学抽象能力的问题。家长好不容易教会孩子3个鸡蛋加7个鸡蛋等于10个鸡蛋了,但换成3个苹果加7个苹果的时候,孩子就又不会了。
不管是鸡蛋还是苹果,甚至是小猫小狗,都不影响我们对其个数的计算。同样,不管是大三角形还是小三角形,甚至是实物三角形,我们都知道它的内角和以及边长等特性。这就是数学抽象。
前两层物理抽象,是去掉个别特色;数学抽象,是只看能否计算、有没有特定的形状,都比较好理解。
形而上抽象就更抽象一些了。
它不问这是什么东西,也不问能不能计算,只问:“存在吗?”
只要是存在,都是一样的。
小到细菌、虫蚁,大到太阳、宇宙,只要是存在的,都一样。亚里士多德说:“把存在之物当作存在之物来看”,就是说不要看这个东西是块石头还是黄金,是圆的还是方的,只看它是不是存在。存在的对面是虚无,虚无是不存在。宇宙万物都是存在的,宇宙万物就是一个整体。《庄子·齐物论》说“万物与我为一”,就是形而上的思维,万物与我是一个整体。所谓“万物与我为一”,不是真的合一,而是说万物与我没有分别,我们在道里面都是一样的,都是一个整体里面的东西。所以,形而上学就是要去追求宇宙万物最后的、本质的、共同的根源的。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人类天性渴望求知。是的,我们每个人生下来都有理性,都想知道这个世界怎么回事,然后想知道它背后有没有本体,有没有真相,有没有不变的东西。这就是形而上学要研究的内容,是“爱智慧”的人,在“惊奇”的引导下孜孜以求的追问。
这样的“形而上学”,何陋之有?何卑只有?
但愿,我们这个社会越来越尊重真知,少一些曲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