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形而上学的解释。
年轻人珍视形而上学的解释,因为形而上学的解释在他们认为不舒服或感到蔑视的事物中向他们显示出某种具有最高意义的东西:如果他们对自己不满,那么当他们在自己身上的、遭到他们自己如此非难的东西中重新认出了最内在的世界之谜或世界的苦难时,这种感觉便会得以减轻。感觉自己更无责任,同时发现事物更加有趣——他们将此视为双倍善举,并将此归功于形而上学。当然,后来他们对整个形而上学的解释方式开始猜疑。那时候也许他们看透了,用种另一个方法可以同样良好的并且更科学地达到那种效果:物理的解释或者历史的解释同样可以导致那种无责任的感觉,它们也许能更多地激发起对生活及其问题的那种兴趣。
体会:百科一下,形而上学在不同的语境下的意义,分两个方面,一个是指:以用超验的思辨方式研究非客观或者无形世界的哲学体系,而非科学研究现实世界的现象及规律;另一个指的是:与辩证法对立的 ,用孤立 、静止 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 形而上学的主要问题包括:超自然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灵魂是否存在,自由意志等。在这里尼采说的是第一种语境。
最初人类用形而上学来解释一切,如古希腊初期哲学中水本源,火本源甚至数本源,也包括中国易经五行论,引申出宗教和占卜行为等。自从自然哲学从哲学主干上分裂为科学后,一部分不符合人类认知的形而上学的解释被抛弃。留下来的就是物自体部分,如灵魂,意志,道德,宇宙,上帝、爱情、幸福等。
18
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
有朝一日要写思想发生史的时候,一位杰出的逻辑学家的下列一段话将给你一种新的启示:“认识主体的原始的普遍法则在于这样一种内在的必然性,既认识到一切自在之物从其自身本质而言,是一种同自身相一致,因而独立存在的,从根本上讲永远照旧,永远不变的东西,简言之,是一种物质。”这里所谓的这种原始法则也是生成的,有朝一日人们将会看到这种倾向是如何渐渐地在较低级的有机体中形成的;这样一些有机体的鼠目寸光如何在最初除了只看到同样的东西,别的什么也看不到,然后当各种愉悦与不悦引起的激动变得更加引人注目时,各种物质如何渐渐变得有所区别,但是每种物质都只是一种属性,也就是说,同这样一种有机体只有一种唯一的关系。
逻辑关系的第一阶段是判断,按照最好的逻辑学家的断言,判断的本质在于信念。就感觉主体而言,快感与痛感是一切信念的基础。一种新的第三感觉,作为两种先行的个别感觉的产物,就是最低级形式的判断。原本使我们这些有机存在物对任何事物感兴趣的,是事物同我们的快乐与痛苦方面的关系。在我们意识到这种关系的各个时刻之间,在感觉到各种状况之间是那些静止的时刻和无感觉的状况:那时候,我们对世界和一切事物都没有兴趣,我们不注意其中的任何变化。(就像现在,任何饶有兴趣地专注于某事的人都会注意不到某个从他身边走过的人)。也许关于一切有机物的原始信念甚至一开始就是这样的:整个其余的世界是铁板一块,是不动的。
离这个逻辑关系的原始阶段最远的东西,是关于因果关系的思想,甚至现在我们都还从根本上认为,一切感觉和行动都是自由意志的行为;当感觉个体观察自身的时候,把一切感觉、一切变化全看作某种孤立的东西,也就是说绝对的、无关联的东西,他们突然从我们身上冒出来,同早先或后来的事无关。我们饿了,但是我们原本并不认为有机体要得到维护,而是认为那种饿的感觉似乎是无原因,无目的地发生作用,将自己孤立起来,把自己看作是随心所欲的。因而对意志自由的信念,便是一切有机物体所犯的一个原始的、极其古老的错误,因为其中存在的逻辑的冲动;关于绝对物质与相同事物的信念,同样是一切有机物体所犯的一个原始的,同样古老的错误。但是,只要是所有形而上学都主要同物质与意志自由打交道,那么人们就可以认为它们是科学,这种科学探讨人类的基本谬误,就好像它们是基本真理一样。
体会:这里谈到形而上学包含上面谈到的二层意思。原始法则认为自在之物是永远不变的,如灵魂不变,宇宙不变。之所以如此认为在于以下两点∶逻辑第一阶段是判断,这主要根据人的喜好,快与不快,所以人们不关心变与不变,当然认为是不变的。逻辑第二阶段是因果关系。在科学出现前,人们把那些事物看成是无原因无目的性,同时存在绝对物质的谬误。
或许我所处科学极大发展的时代,不存在尼采当初所之所以提出质疑的必要。特别是最后一句,科学并不与自由意志打交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