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姓按人口数量,在中国排名第五十八位,在山东、河北、河南等地最有影响。当今崔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34%,总人口大约在420多万。
在上一期的姓氏专题中,我们介绍了方氏文化。今天,功德君将和大家一起领略崔氏文化的风采。
崔的名义和图腾
崔的名义
崔,春秋时为齐国的邑名,在今山东章丘西北。崔的本义是高大,从山,隹音。隹,在甲骨文和钟鼎文中是一只短尾鸟之形,凡短尾的鸟都称隹,这是隹的原义。古代山东地区主要生活着崇拜鸟、以鸟为氏族原始图腾的东夷部落。
不同字体的“崔”
崔氏图腾
崔的原义或来源于一种栖息于山下的大型鸟类,可能是一种野山鸡。善于捕捉此野山鸡的氏族称为崔人,其居地称为崔,后来在崔地建立了城堡,崔人当以野山鸡为其氏族原始图腾。
崔姓的起源与演变
源自姜姓
崔姓源自姜姓。炎帝生于姜水而姓姜。炎帝裔孙伯夷,号太岳,虞夏之际,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吕国,古城在今河南南阳西面。吕国历经了夏、商二朝,到商朝末,后裔吕尚,也称姜子牙、太子望,辅佐周武王灭商有大功,周初被封于齐,国都山东临淄,为周朝东部的重要诸侯国。
太公之子丁公继位齐国,丁公的长子名季子,他不愿意做国王,让位于其弟叔乙,叔乙成为齐国的第三代国君。季子则食采于崔邑,古城在今山东章丘西北,其后遂以崔为氏。姜姓崔氏的历史有3000年,以姜子牙之孙季子为其始祖。
姜子牙
出自外族的改姓
在唐朝之前,崔姓是一族比较单纯的群体,从唐朝开始,朝鲜半岛上的新罗国的崔姓朝鲜人不断进入东北地区,过山海关进入中原,一直到清朝从未中断过,目前崔姓仍为朝鲜和韩国的第一大姓。进入中国的朝鲜人除了形成中国朝鲜族外,一部分汉化为汉族,一部分成为满洲八旗的满族崔姓。清朝中叶后,满洲八旗的崔佳氏族集体改为汉姓崔,而且很大一部分后来成为东北地区的汉族,近代东北地区的汉族崔姓的兴起,主要的原因是朝鲜人和满族的汉化。
崔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崔姓一直为齐国的卿大夫.活动在山东地区。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崔姓发展很快,成为河北地区的大族,以此为源地向四周播迁,大凡崔姓寻祖,都要追到河北的清河和博陵二郡望。崔姓自西汉至宋,官宦不绝。
宋朝时期
宋朝时期,崔姓大约有3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8,排在第四十三位。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陕西、河南,这三省崔姓大约占崔姓总人口的54%,其次分布于山东、广东、安徽、江苏四省。河北为崔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崔姓总人口的24%。当时的冀、豫、秦地区为崔姓聚集中心。
明朝时期
明朝时期,崔姓大约有3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8%,为明朝第六十六大姓,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山东、山西、河北,这四省的崔姓数量大约占崔姓总人口的73%,其次分布于江西、河南两省。江苏省的崔姓人口约占崔姓总人口的24.6%,为崔姓第一大省。全国的崔姓人口流动从北向东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北部鲁冀晋、南方江苏两块崔姓人口聚集区,崔姓重心向东漂移。
当前崔姓分布
当代崔姓的人口已达到420多万,为全国第五十八位姓氏,大约占全国入口的0.34%。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崔姓人口呈下降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北、河南,这三省的崔姓占崔姓总人口的42%。其次分布于辽宁、山西、黑龙江、江苏、陕西、吉林.这六省的崔姓又集中了32%。全国形成了关内鲁冀豫、关外黑吉辽两块崔姓聚集地区。自明朝至今600年间,崔姓人口流动由东南部向华北、华中的回迁十分强劲,东北的崔姓迅速增长。
崔姓在华北和东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崔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在鲁豫晋、冀京津、黑吉辽、内蒙古大部、陕西大部、甘肃东端、鄂皖苏北段,崔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4%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25.4%,居住了大约71%的崔姓人群。在甘肃大部、宁夏、陕西南端、内蒙古中西部、川渝北段、湖北大部、皖苏中部、云南中部。崔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0.6%之间,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4.6%,居住了大约14%的崔姓人群。
崔姓传统文化
郡望&堂号
崔姓的郡望和堂号有清河、博陵、荥阳等。
崔姓以清河、噤李为其堂号。
“噤李”堂号出自唐朝诗人李白。唐朝崔颢在任尚书员外郎时,曾游黄鹤楼,在楼上题了一首文情俱佳的诗。一天,李白又游黄鹤楼时,见到了崔颢的诗,觉得太棒了,自愧不如崔颢,不敢在黄鹤楼的墙上再作诗了,只是吟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噤李”一词就出于典故。
楹联
重要的崔姓楹联有以下五副:
一门孝友;三礼义宗。
五原贤守;四皓齐名。
世推三虎;人羡五虎。
覆瓯待相;却碧鸣廉。
千百载祖德宗功,培根固本,忆先世文臣学士,武将王侯,岂第名覆金瓯,独高唐代;
三万里川源河岳,毓秀钟灵,愿后人黼黻簪缨,垂绅缙笏,依旧门排棨戟,大振潜阳。
崔氏家训
崔汲,明朝中期人,其《家闲》是一部很有影响的传世佳作。
他以孔子的“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之言,要求子女作为立身处世之本。同时也要求子女注重个人修养,“无益之人勿交,无益之书勿读,无益之言勿述,无益之事勿亲”,提出“交以辅仁,则损者远;书以明性,则或者释;言之明道,则肆者饬;事以提身,则正者存”的处世之道。崔汲所训的皆为儒家道德准侧并加以发挥,因此,当时其《家闲》的评价是很高的。
崔姓名人
崔伯基
西汉东莱侯
崔瑗
东汉书法家
崔颢
唐朝诗人
崔护
岭南节度使
崔子忠
明朝画家
文章推荐
《快来围观,这些功德人物太了不起了!》
《唐氏文化:铜圭锡封 禾策基祥》
《郑氏文化:尚书世禄 通德名门》
《曾氏文化:省身世泽 传道家声》
《钱氏文化:射潮靖海 庐墓旌闾》
《傅氏文化:尊儒尚学 崇俭抑奢》
《郭氏文化:汾阳世泽 虢国家声》
点击上方文章标题,立刻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