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连载40】犹太教简笔画(五)

【连载40】犹太教简笔画(五)

作者: 她禅 | 来源:发表于2018-12-14 20:35 被阅读19次

    《创世记》之后发生的犹太教历史简介

    以色列的其中10个儿子,2个孙子演化为12个部落,并称为“以色列人”。约公元前1720年,以色列人为逃避饥荒从迦南来到埃及,开始了长达约430年之久的寄人篱下、受人奴役的苦难史。

    约瑟故去之后,有不认识约瑟的新王起来治理埃及。由于以色列人生养众多,并且繁茂,极其强盛,满了埃及,埃及新王见以色列民比埃及人多,便用巧计待以色列人,奴役他们。只是以色列人越发多了起来。

    巧计不成,埃及王又出狠招,让为希伯来妇人收生的收生婆,看她们临盆的时候,若是男孩,就把他杀了,若是女孩,就留她存活。

    公元前14世纪,一个杰出的犹太人应运而生,他就是摩西。在神的启示下,摩西和他的以色列同胞不堪忍受埃及法老和统治者的奴役,决心离开埃及,回到他们的祖先曾经居住过的迦南,重新开始自由的生活。

    约公元前1290年,摩西率领他的同胞成功地逃脱了法老军队的追击,出埃及,越红海,到达西乃旷野,给以色列人带来了新生,揭开了犹太历史的新篇章。摩西是以色列人公认的伟大领袖和民族英雄。

    以色列人出埃及后并没有直接去往“应许之地”迦南,而是在西乃半岛辗转逗留了40年。在这期间,最重要的事件莫过于摩西在西乃山接受上帝赐予的法律。

    据《出埃及记》20:1-17,上帝在火中降临西乃山,亲口晓谕摩西和以色列民众,为他们立下了十条基本诫律和其他诸种法律。这十条基本诫律是:

    我是耶和华,你们的上帝,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

    不可制造并崇拜偶像;

    不可妄称耶和华的名;

    要守安息日;

    要孝敬父母;

    不可谋杀;

    不可奸淫;

    不可偷盗;

    不可做假见证;

    不可贪恋别人的房屋、妻子、仆婢、牛驴和财物。

    这就是著名的摩西十诫。

    其他的法律包括内容广泛的律例典章,例如,如何对待奴婢,怎样处罚各种偷盗,什么罪当处死刑,以色列人当过的节日,等等(详见《出埃及记》18-23)。

    有了这些诫律,犹太教的价值观基本便清晰了。

    后来,上帝先后两次将摩西召到西乃山顶,让他每次在山上住留40天,然后赐给他两块刻有十诫的石版。

    摩西下山后按照上帝的吩咐,制造约柜,置石版于其中,将其供奉在按照上帝的旨意建造的会幕里面。

    从此以后,以色列人心目中的上帝就和他们同在,指引着他们在旷野度过了40年的艰苦岁月,然后又佑助他们打败了当时在迦南地的七个部族,使他们进入“流着奶和蜜”的“应许之地”,建立了以色列王国。

    以色列人在西乃山接受上帝启示的法律,同时也是他们和上帝之间的契约关系的重新确认。

    早在亚伯拉罕时代,希伯来人就相信他们和上帝之间立了契约,即亚伯拉罕尊上帝为唯一的神,上帝反过来令他子孙繁多,成为大国之父;赐迦南地为他们永久的基业;并扬他的名,使其后人得福(参见《创世记》12:2、17、22)。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埃及遭受了400多年的奴役,以色列人的“契约”观念已经淡漠。

    逃出埃及后,以色列人需要适应沙漠地带艰苦的生存条件,并准备进军迦南,这时,他们最需要的是民族的凝聚力,和对于未来的坚定信念。在这关键时刻,上帝赐予以色列人法律,因而使他们与上帝的永久的契约以立法的形式得以确立。

    如果说亚伯拉罕的一神崇拜为犹太教奠定了基础,那么,500年后摩西在西乃山领受上帝赐予的法律,并确认以色列人和上帝之间的牢不可破的契约关系,则标志着犹太教的正式形成。从此,以色列人有了成文的法律。这是一个系统的信仰体系和价值体系,是这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行为的指南。

    摩西并没有完成去“应许之地”立国的大业。他在去世前把权利传给约书亚,由后者带领以色列人去征战迦南。

    经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役,以色列人获得了大致为以色列和约旦的地盘,具有了可靠的地。

    在约书亚死后的200年间,以色列人和周边民族的战争连绵不断。

    后来,军事首领扫罗被先知撒母尔选中为王(公元前1028-1013),建立了君主制国家。

    扫罗之后,大卫继任国王。大卫定都耶路撒冷,在位40年(公元前1013-973),进一步统一和壮大了自己的神权国家。

    大卫的儿子所罗门也是一代明君。他对犹太教的最大贡献是在耶路撒冷建造了巍峨壮观的圣殿,史称第一圣殿。圣殿是存放约柜的地方,也是以色列人举行献祭等神圣典礼的场所。

    所罗门死后,统一的以色列王国一分为二。南方为犹太国,主要由犹大和便雅悯两支以色列人组成。北方为以色列国,由以色列其他10个部落构成。

    公元前722年,以色列国亡于亚述帝国,其人民被掠往亚述,后逐渐同化、消失,10个部落被放逐后在历史上销声匿迹。

    此时期,南方的犹太国臣服外邦,在这一时期,一批先知起自民间,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面前,极力强调对唯一真神的崇拜,抨击注重外在仪式的祭司宗教,提出内在信仰和道德戒律,形成犹太教的先知传统。

    南方的犹太国于公元前586年被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灭亡,巴比伦帝国攻陷耶路撒冷,焚毁圣殿。犹太民众被迫流亡巴比伦50年,史称“巴比伦之囚”。先知以西结在被囚期间,广泛宣传耶和华是以色列人的保护神,以色列人是上帝的选民,终有一天救世主会降临,拯救他们,复兴以色列。由此逐渐产生犹太教。

    公元前539年,波斯王居鲁士战败巴比伦帝国,发敕令让犹太人重返家园。回到故国的犹太人重建了圣殿,史称第二圣殿。在波斯帝国统治迦南的200多年中,犹太人享有较大程度的自治,生活富足,安居乐业。

    公元前333年,亚历山大大帝率领马其顿大军扫平迦南,取代了波斯在这里的统治地位,并由此进入埃及。在希腊统治时期,犹太教曾经一度和希腊文化共存。

    然而,公元前198年以后,亚历山大的后继者们则强迫犹太人放弃犹太教,接受希腊文化。犹太人不堪忍受希腊人对他们的政治压迫和宗教迫害,奋起反抗。著名犹太民族英雄马伽比率众武装暴动,并于公元前161年和142年两度战胜敌人,获得政治自由。

    不过,这段和平岁月没有持续多久。公元前63年,庞培的罗马大军进入了巴勒斯坦,取代了希腊人在这里的统治。不久,亲罗马帝国的犹太人希律控制了巴勒斯坦的大部,并成为傀儡政权的王。希律王死后,他的三个儿子瓜分了这个地区,以后内乱不断,民众也开始大量外逃,流亡到世界各地。

    公元70年,罗马帝国攻占耶路撒冷,罗马军队放火把宏伟庄严的犹太教第二圣殿夷为平地,犹太教的献祭和与之相关的仪礼制度从此消失。

    在此后的1800多年中,犹太人不仅没有政治上的独立和自由,而且被迫流亡世界各地,成了“没有祖国的人”,处于罗马帝国和波斯帝国统治之下。

    为适应各地不同的现实生活,犹太教内部需要对自古流传的律法经典重新解释。原来集中于圣殿的祭司献祭仪式已无法举行。各地出现的会堂,逐渐成为犹太人宗教生活的重心。精通律法的文士成为会堂的宗教导师,称拉比(师傅)。犹太教也因此称为拉比犹太教。拉比犹太教强调社会伦理、宗教礼仪和研习律法,尤为注重口传律法。

    至2世纪末,犹太•哈纳西执掌巴勒斯坦犹太公会时期,将历来的口传律法条文汇编成《口传律法典》。该典籍于3世纪初开始流传,5世纪扩充为口传律法汇编《塔木德》。由此演绎的一整套敬神作人的准则,成为犹太教社团一切行为的依据,不仅限于宗教,也包括法律和社会生活。《塔木德》进一步统一了犹太教的价值观,并在不同的价值观发生冲突时,给信徒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典故和智慧。

    伊斯兰教兴起后,各地犹太教社团有所复兴,巴比伦取代巴勒斯坦成为犹太教中心。

    8世纪初,巴比伦学派的律法诠释被犹太人公认为强制性律法。巴比伦拉比学院不仅培训拉比,并成为立法机构,实际控制各地的犹太教社团。推行共同的律法传统及生活方式。

    10世纪末,犹太社团中形成变革潮流,部分人诉诸理性,发展了中世纪犹太教神学和哲学。代表人物摩西•迈蒙尼德编写一部条理分明的律法概要,以使信徒摆脱繁琐条文的束缚,适应新的社会生活。他将犹太教信仰归纳为13条,后被普遍接受,具有信条性质。

    犹太人坚信圣约的内容,认为这就是上帝对他们的召唤,也是他们对世人的见证、他们的使命。但犹太教并不主张其他民族为了被救赎而必须接受她的宗教信仰和敬拜方式;这世界会因为它所行的而受审判,而不是因它所信的教条而受审判;所有公义的民族皆分享将要到来的和平世界。因此,犹太教并不是一个积极传教的宗教。犹太教堂所接受的改信者,必须遵照犹太教当局的规定。因为一个人改信犹太教并不只是简单的自我认定的事情。

    基本教义以摩西•迈蒙尼德于12世纪归纳的13条为核心:

    1、创造主创造并主宰宇宙及一切受造之物。

    2、创造主为独一无二真神。

    3、创造主无形无体无相。

    4、创造主是最先的,也是最后的。

    5、创造主为唯一应受敬拜之主,此外别无可敬拜之物。

    6、先知一切传述皆真实无妄。

    7、摩西是先知中最伟大的一位。

    8、律法为神向摩西所传,并无更改。

    9、律法不可更易。

    10、创造主洞察世人一切思想行为。

    11、创造主予遵守律法者奖赏,对践踏律法者惩罚。

    12、复国救主弥赛亚必将降临,应每日盼望,永不懈怠。

    13、人死后将复活。

    摩西•迈蒙尼德总结的犹太教基本教义,解读一下就是:信神创论,信唯一神,神无形无体无相且永恒(这一点与基督教的本质不同),《塔纳赫》中传述的历史全是真的,律法来自神且不可变,神无所不知且依律法赏罚,人应每日盼望救主弥赛亚,人死后将复活。

    另一些人,则通过神秘信仰直接寻求宗教体验。形成中世纪犹太教神秘主义思潮,总称卡巴拉(传统)。

    在中世纪,欧洲各国的犹太人被视为劣等民族,在宗教上受迫害、政治上没有任何政治权利和自由、在经济上受到种种限制。与他们的身体局限于“隔都”的高墙之内相适应,他们的精神和灵魂也只有沉醉传统的《塔木德》学问的框架中。那时,犹太人居住的隔都犹如“国中之国”,而犹太人则成了所在国人民心目中的“外国人”。

    随着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胜利,犹太人的状况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欧洲各国的犹太人先后获得了公民权,享有了和其他民族一样的平等地位,这使他们拥有了做人的自由和尊严。多少个世纪以来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在此时得到了实现,这是令他们最振奋、最扬眉吐气的时刻。这就是犹太史上所称的解放。解放把犹太人一下子置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背景之下。使犹太人开始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著名的犹太学者族恩茨才说,犹太人中世纪的结束是以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

    至18世纪,东欧犹太下层民众中敬虔派兴起,称哈西德(虔诚者)运动。哈西德派反对过分专注忏悔,他们置律法于次要地位,仅承认拉比为信徒灵性指导。在信仰上依据喀巴拉著述,强调内心神秘体验,主张在不断地祈祷中泯灭自我,使灵魂与神直接相通;要求完全信赖神的纯善旨意,期待弥赛亚即将降临解救犹太人脱离苦难。与此同时,理性主义思潮在欧洲犹太人中兴起,称哈斯卡拉(启蒙),即犹太人的思想启蒙运动。

    该运动并不反对犹太教,但否认传统生活方式及拉比权威,主张改革专重讲授口传律法的传统教育,提倡尊崇科学,吸收世俗文化,使社团生活现代化。该运动得到欧洲犹太商人支持并获得发展,嗣后演变为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犹太复国主义。

    18世纪的欧洲是一个理性主宰的时代,包括宗教在内的一切意识形态都要依据理性法庭的审判决定何去何从。犹太教当然也免不了这样的命运。同时,解放以后的犹太人首当其冲面临的是如何调整自己,使自己适应宗主国的社会、文化环境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场相对于欧洲来说是迟到了的犹太启蒙运动(哈斯卡拉)终于发生了。德意志帝国的摩西•门德尔松担当了启蒙的先驱。门德尔松开辟的启蒙运动所追求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冲破隔都的禁锢,把犹太人改造成真正的欧洲人”;另一方面,他又希望“犹太人继续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正是为了适应启蒙运动的目标的需要,德意志帝国犹太教内部率先实行了宗教改革。然而,中国古话说的好,“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改革的直接后果是犹太教的分裂。原来统一的传统犹太教逐渐分化出改革派、保守派,以及正统派;在20世纪的美国还从保守派中分化出了重建派。这些不同的宗教派别把犹太人划分成不同的阵营,从而导致了犹太人的分裂。这种局面一直持续。

    1948年,返回家园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建立了新的以色列国,犹太人“没有祖国”的这种局面才宣告结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连载40】犹太教简笔画(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arn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