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北京人歧视外地人”辩

“北京人歧视外地人”辩

作者: 已注销1 | 来源:发表于2018-09-12 04:49 被阅读199次
“北京人歧视外地人”辩

本地人跟外来户的矛盾冲突,无论是利益的,还是生活方式、价值观的,古今中外都一样,不胜枚举。可是曾经的北京,被认为是中国唯一不排外的地方。不仅是民国,可能就连我小时候都是。民国的情形我不知道,我小时候,我的感觉是,所谓在京外地人,基本上是精英。干部,管理精英;军官,军事精英;知识分子,科研文化精英;演员,艺术精英。平均三高:学历高、收入高、素质高。人又是有户口、有国家体面职业的、家在这儿,能不好好儿的吗?那个时候,北京土著得仰视外地人。他们对子女管教也严。三高嘛,大院儿孩子平均也比老北京孩子学习好,这是事实,谈不上谁歧视谁。我上了重点中学,同学就没几个老北京孩子了,而且还都学习一般。

后来没把门儿的了,噼里普撸全进来,乱了,还不如外地一些人口纯输出的城市舒坦。而且新一代即使是精英也比不上老一代,老一代不是民国教育就是文革前教育,能一样吗?就这样儿,于是乎,情况变了。

于是,平均的学历、收入、素质,发生了颠覆。过去在北京是外地人学历高、收入高、素质高,现在变成了北京人平均学历高、收入高、素质高。究其根本,从金国到文革,大部分时候的北京是官方控制人口输入的,有筛选,有拔擢,现在没有了。此外,跟过去安土重迁的农业社会不同,现在流行上大都市打拼什么的,就乱了。我怎么觉得反映在语言上都是:过去你京腔太浓,垮,北京做派太厉害,人笑话你,透着你没文化,都得说字正腔圆普通话,尤其女的,爱面儿。现在我感觉就不是,你张嘴北京土话你就是爷。说穿了,“三高”,不吝你是哪儿人,你挨哪儿都是头份!你三不高,爷就不能是你当。

还有就是从文化“势能”上看,咱先打预防针:我爷爷就是留英的民国大学生,我本人来美20年了。所以我有资格评价这事儿:北京人的文化其实是中国的西化前沿,势能在这儿呢,俯视。为什么?平等是北京文化当中的元素,外地有吗?上海有吗?没有。上海学洋人就是个皮。洋人是平等的。我对于那种等级观念,实在受不了。“出人头地”,狗眼看人低,看人下菜碟儿,什么的,累不累?刚脱贫致富的人就想着光宗耀祖。北京人已经过了那阶段了。也不瞎显排物质的东西。境界不一样。

我这次回京听我们胡同公母俩吵架,女的臭骂男的“你不是人,你不是北京爷们儿!”这句话代表的潜台词儿就是“北京爷们儿”有更高的素质和道德水准。我相信这要在七八十年代两口子掐架,就不带这么说的,因为那会儿北京人接触的外地人都不差,显不出北京人多局气多大方多厚道多礼貌多平易近人多讲信义有底线什么的。军队、高校、研究所大院儿里头孩子,教育很好,因为人家爹妈就素质高!我感觉是21世纪以后,北京男子才承担了如此的道德重负 :-) 过去要骂男的,不说你丫跟人外地人学点儿好不错了。就是本世纪初开始,我才听到类似“北京人心眼儿好”之类的说法儿,就是那时候,由于外地不分学历收入素质人大量涌入,一平均,北京人平均才超过了在京外地人平均。我小时候儿,“北京人心眼儿好”?姥姥!

这篇儿写的碎,大家原谅。我记得那会儿就连北京人vs外地人的概念都没有!你都不会注意谁什么口音!如果说反感,是反感上海人当着别人说上海话,这个引起公愤了。这人要是江浙沪口音,还透着有文化。真是,北京是中国唯一一个不排外的地儿。现在不再是了,我觉得压根儿就不是北京人的问题。北京人没有外地人的那种等级观念,并不是特别没事儿迷恋于瞧不起这人、瞧不起那人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北京人歧视外地人”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atm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