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回想起来,感觉我读书读了20几年,都没怎么好好读过西方文学,更别提西方文学历史赏析之类的课。
小学时,刻苦学习课本知识,周围调皮的男生读金庸,古龙,多愁伤感的女生读琼瑶;我不学他们,觉得他们简直是浪费生命,专心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偶尔学校引导读读叶圣陶,冰心,鲁迅,也是为了应付考试。关键是,我小学读的书,我女儿30年后还是这些,不过她们课外痴迷于杨红樱,沈石溪,曹文轩,不过质量也不高。补一句,我小时候最爱看的是郑渊洁,那是真的纯娱乐的好书。
高中,数理化都能把人逼疯,早7点到晚10点学校生活,哪有心思看花里胡哨的书?大多数的同学也都收心了,因为重点高中就是要去重点大学的,不然来干嘛?!小插曲,当时我们班有个文艺妹子竟然在写言情小说,我还看过,我打心里觉得她这样是没前途的。这时候唯一的亮点是我们美丽的语文老师,她竟然在那么紧张的学业压力下,辟出了三堂大课给我们讲了古希腊罗马神话,可见她的心中还是有文艺情怀和非实用主义的。虽然我们记住的都是狗血剧情,但是那些名字还是为我后理解英文名字起了点铺垫。
大学,一下子进城了,从山东小城市进了大上海了,除了看看花花世界,唯一的目标就是学英语,学英语,学英语!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没有人愿意安静下来读严肃的经典文学,也没有老师有能力引导.图书馆的书要多旧有多旧,要多破有多破,没兴趣看。偶尔看的是国内的近现代文学,例如,穆斯林的葬礼,平凡的世界等,偶尔读读少量的西方经典,就是 简爱,蝴蝶梦等比较轻松简单的书,思想深刻的没有,系统逻辑的也没有。那时,偶尔周末看看的就是新进言情新秀作品,如席绢的交错时光的爱恋,那是穿越的鼻祖,现在看看对中国的文坛的影响是大大滴!
到了研究生,还是不读书,大把的课余时间倒是看了不少经典电影,什么肖生客的救赎,情定西伯利亚,秋日传奇,教父等等,这些电影到现在我也推荐我女儿看。床头从来没放过书。唯一和西方沾边的是选修课中修了一门西方古典音乐,在及其破旧的一个教室里,一个年轻的女老师用及其落后的设备给我们简单的讲了讲巴赫,舒伯特,贝多芬,虽然我认真的记了笔记,但是其实脑子里没留下什么。
今天之所以突发感概,写下我的读书和与西方文学,历史接触的经历,就是想说,为什么在18,19世纪产生的那么多经典作品,不能进入我们的课案,我们小时候没有,我们的孩子也没有。那我们抓住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了?好像也没有,你问问小朋友国学历史,史记,资治通鉴他们也讲不出来啥。反观西方的小朋友,从小就引导逐步的读经典,莎士比亚;读人类的恶,蝇王,1984;读社会分层,杀死一只知更鸟;读反乌托邦,记忆传输者;读女性题材,最后一小时;读科幻题材,迷宫穿越者。这些真的可以帮助他们认识人性,认识社会,知道人和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可以让他们思考的更深刻,更有远见。
忽视文学经典的阅读,必然造成人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没用的不读,不能带来分数和收入的不读,其实人的心就会渐渐干涸,不会欣赏美,不会温柔的善待他人,体会不到别人的不易和艰辛,这都是我们的弊病。想想我自己,四十几岁了,开始补读书这门课,真是唏嘘不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