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江雪读书社读书•写作•遇见读书
《活着》|生活是属于自己的感受 不属于别人的看法

《活着》|生活是属于自己的感受 不属于别人的看法

作者: 淇橘 | 来源:发表于2022-08-19 18:46 被阅读0次
    向死而生

            初读《活着》 内心十分压抑,但再读《活着》,更多的是一种坦然和对生的尊重与渴求。余华用一种近乎冷漠的笔触,完成了这个故事的叙述。但他并不是在控诉社会的悲哀,而是向人们展示了“活着”的高尚。

    一、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善不一定有善报,恶也不一定有恶报,种种的偶然与人物的命运交织在一起,书中的偶然也被戏剧性地推向了极致。福贵年轻时挥霍无度,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因为赌博败光了家底。但在他身边,有会把错误归咎在自己身上的父亲,一直对儿子抱有希望的母亲,被家暴却一心为了福贵的妻子,成为哑巴但却善良单纯的女儿,乐观能干的儿子……这样看下来,任何一个家人都应该活到结尾,但偏偏就是福贵……我们不难发现,苦难不是因某种社会现实带来的必然,更像是一种带有偶然性的宿命。

    二、

            在阅读前,听别人说主人公的结局很惨,这本书写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在阅读自序时,余华老师也说,这本书写的是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我不由地联想到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也承认人生本就是一场悲剧。

            我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名人都说,人一生要经受许多苦难,人生其实是一场悲剧。我不明白,古往今来,怎么可能没有人,从出生至老去,都过的一帆风顺。所谓人生本就是一场悲剧,不过是不幸之人经历苦难以后,自欺欺人的说法罢了。

            究竟何为苦难,人生又是否是场悲剧?

            有人说《活着》这个故事惨而不悲,但也有人反驳,那是因为小人物的惨根本激不起大时代的悲。在曾经的偏远农村,因为医疗条件极差,许多孩子因为打个针腿就残了,因为发个烧就得了脑膜炎、成了大头娃娃。而他们的父母为了一家老小的吃食整日忙于农活与生计,根本没有时间沉溺于悲。我也逐渐开始明白,苦难的相对性。那些孩子的情况,放到现在任何一个城市家庭的孩子身上,对其及其家人而言,都是一场苦难。对有些人来说,高考失利是苦难。而我们认为的一些看似幸福的有钱人,他们的身上也肩负着各种压力。就算是一个从出生开始就很幸运很幸福的孩子,从来没有经受过我们所认为的苦难。于他而言,可能走在路上摔了一跤就是苦难,他在那一瞬间感受到的痛苦并不亚于那些农村孩子的父母。看似荒谬,觉得上天不公,但由于社会现实、所处环境、家庭情况、人生经历、个人性格等诸多因素,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你无法以你的身份,去肆意评判他人的苦难。不同人所受的苦难可能不同,但都会产生痛苦、磨砺他们的内心。

            因此,每一个人都要经受自己特有的苦难,我们也承认人生是一场悲剧。

    三、

    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位神。自他出生,就要面对无穷无尽的漂泊和无能为力的癫狂。但这场宿命式的悲剧并未阻挡他对无意义生命的热情。在日复一日永无止境的流浪中,他一路痛饮一路高歌,用狂欢与沉醉,无惧于窒息与死亡,向人们布施欢乐与慈爱,在无意义的时间中,感受生命的涌动。他就是酒神狄奥尼索斯。但正如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诠释的酒神精神,更为重要的是如何与苦难和解,采用超越的姿态,以醉狂抵御那些无边无际的苦难,在抗争中感受精神超越的价值与快乐。尽管现实是场悲剧,在面对世界时,我们也要心怀善意地活着。正如余华老师所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

    四、

    在序中,余华老师说:“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在阅读时,我们总会以一种悲悯的心态去看待命运多舛、受尽苦难的福贵,我们眼中艰苦的一生,但在福贵向书中的“我”叙述时,平静,从容,甚至幸福。这是一种精神世界的真实,这份真实,独属于福贵自己的主观感受,不被旁人的眼光影响。在我们的生活中,又是否能拥有这份精神世界的真实呢?

    除了看到苦难,我们更要看到苦难背后对生命的尊重与渴求所迸发出来的不顾一切的勇气与无限的精神力量。

    与其不断的思考人为什么活着,倒不如“向死而生”,活着的时候积极努力地活着,死的时候平平静静地死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活着》|生活是属于自己的感受 不属于别人的看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avug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