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摘抄,北宋第一隐士

摘抄,北宋第一隐士

作者: f57b42734ec0 | 来源:发表于2023-12-19 14:35 被阅读0次

    在宋代灿若星河的文人墨客中,有一个特殊的人物,他幽居独处,隐居西湖孤山20年,一生未入仕。

    他,留下的诗词不多,史料中关于他的记录也很少,但却有众多的名人、朝廷官员仰慕他的冠绝才华,对他推崇备至。范仲淹称他是山间宰相,梅饶臣曾亲自登门拜访,苏轼也在诗中感叹无缘与他生在同一时代,只能在梦中领略他那超凡脱俗的气质。

    就连乾隆皇帝对他也是爱慕有加,六次下江南,五次都带着他的诗卷,而每到杭州西湖,一定会去寻访他的遗迹。

    你一定好奇到底是谁会受到如许多名士的倾慕?他,叫林逋(bū),是北宋著名诗人,是一个在后人心中可以比肩陶渊明的真正隐士。

    01 家学渊源,生性自在,游遍江淮

    林逋,字君复,公元967年出生于浙江钱塘的书香世家。五代时期,钱塘是五吴越国属地。

    因父亲早逝,林逋和弟弟只得跟着祖父林克己一起生活。林克己时任吴越国的通儒学士,是当时有名的大儒。在其身侧生活的林逋因此得到林克己悉心的言传身教。

    公元978年,吴越国王钱俶(chù)上表归降大宋,林克己也离开朝堂,林家家境从此大不如前,甚至“衣食不足”。

    而11岁的林逋,虽然经历了幼年失怙、故国消亡、家道中落,求学之路却从没有停止。此时的他,已经能够阅读经史子集,吟诗作画。 成年后,他更是北上华山,拜当时大名鼎鼎的道士陈抟(tuán)为师。

    陈抟,为人博学多才,年轻时曾应考进士,结果名落孙山,从此他就放弃俸禄官职,转而以山水为乐,潜心道学、养生。传说他曾用自己的道学帮助北宋夺取江山、结束天下混战的局面,深受赵宋朝廷的尊重。宋太宗曾两次召见他,并赐他“希夷先生”的称号。

    他传授给林逋的,除了学识、诗词书画的技法,还有那种“忧道不忧贫”的士子情怀,而这也为林逋日后的隐逸生活埋下了伏笔。

    许是受了陈抟的影响,林逋也暂时放下了科举入仕的打算,他决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转而开始了游历的生活。

    从22岁起,林逋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游历了江淮地区的许多地方,包括安徽、江苏、江西、山东等地。游历生活开阔了林逋的眼界,增长了他的才学,也让他结交了不少文人名士。

    这期间,他与友人结诗社、吟古今,写下大量为世人称许的诗词文章,到了三十岁左右,就“已有大闻”于世。

    这段游历时光在林逋的诗里多有出现。比如,“吟罢骚然略回首,历阳诗社久离群。”比如,“昔年行乐伴王孙,事后轻狂是后园。”再比如,“红烛酒醒多聚会,粉笺诗敌几招携。”从中,我们不难想象,他那恣意畅快、意气风发的模样。

    公元1004年,也就是北宋景德元年,发生了一件大事,一度让林逋停下了游历的脚步。

    这一年,辽军大举攻宋,直逼澶州城下,宋真宗御驾亲征。正在游历的林逋看到国家危在旦夕,毅然停下脚步,仗剑北上,想投笔从戎,报效国家。正如他在诗中所写,“驴仆剑装轻,寻河早早行”。

    只可惜,他还没到澶州,辽宋两家已经议和,签订了“澶渊之盟”。边境的干戈平息,林逋壮志未酬,只得伴着失落,踏上归途,继续游历生活。

    02放弃入仕,远离凡尘,寄情梅鹤

    这种游历生活直到林逋41岁这年才彻底结束。

    这一年,大宋的最高统治者宋真宗在自己的执政生涯中上演了一出闹剧。而这出闹剧的源头就是前面提到的“澶渊之盟”。

    虽然从后世看,“澶渊之盟”对大宋是有利的,它不但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也让两国在近百年的时间里,保持了和平发展的态势。

    但当时,这毕竟是在大宋胜利在望的情况下签订的饱含屈辱的合约。按约定,不但大宋每年要向辽国缴纳白银、丝绸、马牛羊等岁贡,两国还划定黄河为界,赵宋王朝要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心愿彻底落空。

    这件事让宋真宗面子实在不好看,也让很多大宋子民内心郁郁不平。

    为了挽回人心,树立天威,公元1008年,在一众大臣的奉迎下,宋真宗假借“天书”到泰山封禅,以此标榜自己的圣明,同时号令朝中大臣、文人墨客写文章为其歌功颂德。

    以林逋的才华,完全可以通过这样的诗词文章大放异彩,博得君王的青睐。但此时的林逋志不在此,他已回到故乡,在西湖的孤山上过上了归隐生活。

    多年以后,他为自己在孤山上修了一座坟墓,并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自作寿堂因书一绝以志之》,诗的最后两句是“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诗中藏着这样一个典故:司马相如死后,汉武帝收到他的一卷遗稿,文中歌颂了汉武帝功德,建议举行“封泰山,禅梁父”的大典。林逋借古喻今,骄傲自己从来没有写过那种媚上的文章。

    这就解释了,他为什么不早不晚,偏偏在这一年选择归隐山中。他知道自己的品性无法适应朝堂之事,才转而寄情山水,彻底放弃了仕途之路。

    从此俗世的富庶繁华、个人的名利荣兴都与他无关。

    林逋在孤山修建了茅屋,邻明月,伴清风,按照自己的心性生活,此后20年间从未踏出孤山一步。

    林逋一生未娶,他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梅花凌寒独自开,白鹤更是仙外客,远离喧嚣,遗世独立,诗人品性的高洁,从他的喜好中一览无余。

    林逋驯养了两只仙鹤。据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平时,林逋经常会驾着小船,游西湖,访寺庙,家中如果来了客人,童仆就会放飞仙鹤。林逋远远看见那两只鹤,就会划船归来。

    梅花更是林逋的真爱。史书上记载,他种了三百多株梅树,除了赏梅、咏梅、画梅,出售梅子的收入,也是他日常开销的来源。

    每年梅花开时,总有人慕名来看梅,林逋就在门外挂一块牌子,写着:“休教折损,尽许人看;不迎不送,恕我痴顽。”言语间一派洒脱率真,无拘无束。

    因为喜爱梅花,他写了大量的咏梅诗,其中一首《山园小梅》更是让他声名大噪,“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诗中写尽了梅花清逸幽香的姿态,被后人叹为“暗香和月入佳句,压尽千古无诗才。”

    辛弃疾也曾写诗慨叹:“自有渊明方有菊,若无和靖即无梅。”这里的和靖,指的就是林逋,是宋仁宗在他死后下旨赐的谥号。

    03 隐而不孤,名士风流,受人追捧

    虽然隐居,但林逋早已名声在外,有从劝他出山做官,宋真宗也多次召他入宫,都被林逋拒绝了,他说:“吾志之所适,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贵也,只觉得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

    孤山的生活虽然清苦,但林逋却过得有滋有味。

    他在《小隐自题》这首诗里,描述了自己在青山绿水间的惬意:“竹树绕吾庐,清深趣有余。鹤闲临水久,蜂懒采花疏。”

    他隐而不孤,平日里,吟诗作词、品茶饮酒、到山中采药、到湖上垂钓,时常去访问山上寺庙的僧友,也会与友人以诗词唱和。

    说起林逋的友人,首先要提到的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

    范仲淹比林逋小了整整22岁,一直视林逋为偶像。

    公元1025年,58岁的林逋收到范仲淹寄来的一首诗,诗中盛赞他“风俗因君厚,文章至老醇”。林逋当即回赠了一首诗,夸赞了范仲淹才华可比司马相如,而忧国爱民之心更像西汉敢于直言上谏的小官吏梅福,并鼓励范仲淹励精图治,日后定会大有作为。

    第二年,范仲淹登上孤山,拜见林逋,这次见面,他们相谈甚欢。一个是心怀远大政治抱负的朝廷命官,一个是隐逸山间志趣高洁的逍遥散人,君子和而不同,他们为彼此的人品、才学折服,惺惺相惜。从此,两人诗词往来,成为忘年之交。

    除了范仲淹,也经常会有其他文人墨客、官绅名流来到林逋的茅屋,他们欣赏林逋的诗词字画,更敬重他的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这些人中有当朝宰相王随,杭州郡守薛映、李及等人,他们除了与林逋谈经论道,切磋诗书,也很关心他的生活,还帮林逋翻新了房屋。

    当朝皇帝宋真宗更是希望林逋能做太子的老师,多次邀请被拒后,便嘱咐当地官员,多多照顾林逋的生活。

    在后世中,推崇林逋的名士也不在少数。除了前面提到的苏轼、乾隆皇帝,欧阳修、陆游等文学大家也都留下文章诗句,赞颂他的文学成就。

    黄庭坚对林逋的书法尤其喜爱,说:「君复书法高胜绝人,予每见之,方病不药而愈,方饥不食而饱」。

    公元1028年,62岁的林逋离开人世。

    相传在林逋离世后,他生前驯养的白鹤,不吃不喝,哀鸣而死。人们将它们葬在主人的墓旁,取名为“鹤冢”。而林逋亲手种植的梅树,居然再度绽放,漫山遍野,迎风摇曳。

    身在山野却不与世隔绝,坚守本真却不自持孤傲。他是真隐士,也是至情至性之人。

    欧阳修曾感叹:自从林逋离世后,“湖山寂寥,无有继者。”

    如今,孤山经历千年的变迁,早已不复从前,但林逋的墓和满山的梅花依旧如昨,不管游人如织,还是来者寥寥,它们静静伫立,宠辱不惊。

    就如林逋这一生,任凭他人如何评说,我自清风明月,自在逍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摘抄,北宋第一隐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avz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