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对于这个话题的思考来源于一场尴尬的饭局。
上周我们寝室全体成员作为大一新生和另一个寝室的学长们进行了所谓的聚会。说是所谓聚会是因为这场饭局源于几个室友和几个学长的老乡关系,而剩下的其他人之间,包括我在内,都互不相识。
饭局前几天,我有犹豫过是否要去。因为依照自己的性格,实在不太想去做一些徒劳无功的事情。后来抵挡不住室友的热情,也因为刚来大学自己本身对新鲜事物的热情,抱着玩玩的心态也就去了。
饭局一开始,我就意识到这是个无比错误的决定。室友与学长们的对话虽然在我看来略显生硬,双方却也依旧滔滔不绝。
也许是因为几个室友性格非常外向,但对于我自己,毫不矫情的说,真的尴尬癌发作,深刻的感觉到了身上每一个毛孔的焦灼感。
当时我问自己,还要继续下去吗?当然是不要。
好在我还拥有可以不用考虑什么后果的勇气,于是礼貌道别,甩手离去。
在这里可能有的人会说,这份勇气大多来源于我的年纪。但是我所希望的是,无论到什么时候,除非迫不得已,对于这种本可以避免的事情,我们是作茧自缚,把自己推进了泥潭,当然有义务把自己解救出来。
所谓的苦衷不过是借口,你的欲望才是你陷入泥潭的唯一原因。
02
正如我一开始强调的,我们是作为大一新生去参加了这个饭局。因为我们是大一新生。
大一是什么样一个阶段?处于成年与未成年的交界地带,在社交方面,对大多数人和事都保持着高度的新鲜感,渴望认识更多的人,在大学尤其是对学长学姐会产生一种很难解释的情感。说来可笑,在我的感觉下,周围有人甚至会下意识的去和自己周围的人攀比,仿佛多认识一些学长学姐未来就能披荆斩棘,风雨无阻一样。
其实我并不否认通过认识学长学姐这种渠道能够结交到更多志趣相投的人。
但我的看法是,像在爱情中一样,宁缺毋滥。
回到饭局的话题,去之前我问室友坚持让大家一起去的原因。她的回答是认识的人多一些,以后有什么事儿都有个照应。“认识的人多一些,以后有什么事儿都有个照应。”真的是这样吗?
我并非自恃清高,只是这真的有用吗?
曾经看过六度人脉心理学,书中主张广交人脉,但是从亲情爱情友情事业出发,只主张有意义的社交,并非像这般在大海撒网捞鱼。并且人脉是建立在对方能够给予你任一方面的价值同时你也能回报以自身价值的基础上的。
可是,这类饭局,毫不夸张的说,真实的情况就是我们能够给予的价值是搞暧昧的对象。像是一群小虾被带去挑选优质虾的过程,然而小虾虽然内心深处能够明白这层含义却还天真渴望不付出什么就能获得出事儿时的“照应”。
可能有的人不在乎,也不愿意接受我这样直白的说法。但是不管你接不接受,这就是我认为的不加任何修饰的事实。
03
当然我并非有诋毁学长学姐的意味。因为不可否认的是,这段时间以来,学长学姐的确给予了大一小虾米很多真诚的关怀,并且以后可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还需要汲取很多来自他们的帮助。
正如我前文所说,我不否认从他们当中结交志趣相投的人。但是前提是志趣相投,也就是宁缺毋滥,我们渴望和给到我们更多养分更多丰富感的人交流,相处。无论爱情友情。
社交,重质不重量。
我庆幸自己现在能够有这种认识的框架,以不至于耗费太多精力在无意义的社交上。
可是在这里是希望告诉更多的人,大家都应该问问自己,你真的需要那么多的“hello friend”吗?
【所谓“hello friend”就是双方几乎只限于hello这样一句话的关系。】
我们的心不大,不太能够容得下那么多毫不相干的人。
小时候做大巴,司机总是出于自己的欲望超载很多人,祈祷半路不会有交警突击检查。有的时候确实不会遇上交警,可是一路的担惊受怕,心力交瘁,真的值得吗?
或许例子不太恰当,但是同样的道理,我们耗费不起也耗费不动那么多的时间与精力去把毫不相干的人也放进脑间和心间。因为,这应该留给更重要的人。
我们有的时候太渴望成长,同时也容易被这种强劲的念头冲昏头脑。常常会有一种错觉,努力去做了自己不喜欢并且排斥的事情还以为是自己成长了。
其实不然,大多数时候,成长是意味着我们可以更理性的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价值观生活。
有的人的确也不愿意进行无意义的社交,但是逼迫自己去做了之后,竟会有凤凰涅盘浴火重生之感。我只能说那是荷尔蒙或者肾上腺素的作用。
很多成长的确在压力与逼迫下凸显,但是对于这类社交,我的价值观告诉自己,在大多数时候,我都必须洒脱应对去做自己。不然我怕时间久了,也会成为这类无意义社交下产生的无意义的人生的附庸。
希望你也一样。
共勉。
网友评论
你说的那些观点,在学生时代,可以对一半,但是社会层次,你的圈子会越来越小,我也刚毕业不久,来到北京,我知道,如果我不社交,仅仅每天固定上下班,我会一直循环往复,我通过不同的沙龙聚会,了解了很多,自己的视野开阔很多,你说的无意义社交,实际是兴趣爱好不对,如果你和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交流,你肯定不会认为這写无意义。然而,你在抵触這写,所以你肯定不会遇到。
本来不想评论這些,但是看着有些揪心,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