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个周末,我专程来到这纪念馆,不远千里,但目的其实不甚明确,也许单纯为了来纪念,或者因为要寻找某种类似于源头的执念。来时错过了饭点,但拗不过迫切的心情,饿着肚子,在每一个展厅搜寻,一无所获。最后剩那女孩面前的一堵墙。女孩所站的位置,在这纪念馆里,是最易让人忽略的角落。举着小旗的导游解说,拉着浩浩荡荡的队伍从女孩身后径直走过,没有丝毫停留,毫无疑问,这里不值得耽搁。
纪念馆建在江边,和黄鹤楼遥相呼应。从纪念馆的选址和规模,不难看出,其初衷有某种不可言说的企图,说欲取代后者成为这座城市的新地标也不为过,或者至少是与之并驾齐驱。建筑风格是固守中正,又不想让人看出而觉得古板,便竭力在表面上营造一种时尚新潮的观感,密集插入科技元素。最后所呈现出来的也基本符合预期,给人一种科技感十足的庄严肃穆感,纪念馆的定位完全立得住。
老远就能看见“武汉加油”四个大字,被支在空中,走近时有一种压迫感,晚上配以五彩灯光,那阵仗甚是了得。那曾经是一句口号,后来喊成了一种信念,撕裂在空气中,落下来潜入江底,融进城市的血脉里。
走进纪念馆,很容易进入一种热血澎湃的状态。正厅里高层领导的关怀和高屋建瓴固然让人感觉温暖和放心,偏厅里各级组织的果断与卓有成效也不由让人心生敬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馆里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各地医疗人员支援和物资的援助刻在图片和视频中,激动人心。而“武汉加油”更是随处可见,进门时有人会把一件印有“武汉加油”字样的橙色背心给你套上。时代的脉搏在墙上或是各种玻璃柜中跳动,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分批次组织进馆纪念学习。纪念馆很快成了教育的基地,记载业绩的丰碑。二十年后建馆在时间上正合适,真实的细节已被遗忘殆尽,记忆里只剩粗粝的梗概若隐若现。
最后我看见了那女孩,或是一种巧合,第一天下午和第二天下午,她都站在那角落里,几乎是同一个位置,同一种姿态,我曾怀疑或许她从不曾离开。她面前的墙壁上有一副玻璃相框,离着还有相当的距离,我已感觉到某种似曾相识。
她静静地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似乎灵魂早已循着眼神进入了那相框里的世界。时光如无声的水流,漫过她的腰际,在这角落里开辟出一处温柔的岛。外面的再怎样的滔天激情,到这里都会碰到一堵无形的墙,不得进入,无奈只有转身他处。
昨天中午在她身后默默等待了许久,见她并无离开的意思,而我又实在太饿了,便选择不去打扰她,转身离开。不想今天再来,仍是如此。眼看天色渐晚,我不想再等,于是起身走向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