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纨,字宫裁,是国子监祭酒李守中的女儿,除了拥有探花父亲的林黛玉,金陵十二钗中,再无比她出身更清贵的了。父亲为她选择的丈夫是贾珠,除了看中白玉为堂金作马的门第,也是看中贾珠本身的出色素质。十四岁就进学的履历,使李守中认为,他配得上自己“美韶华”的爱女。
李纨出身清贵,知书达理贾珠十四岁进学,这使得贾政对其前途很抱希望。因为贾政自己是一直没有中举,到二十多岁才靠父亲,得皇帝赏赐了一个官。可以想象,贾政对贾珠这样一个儿子是十分自豪的,必定常带他出去应酬炫耀,可能也因此而引起了国子监祭酒李守中的青睐,于是把自己的独生爱女嫁给他。
贾珠很乖很争气,家长让进学就进学,家长让结婚就结婚,家长让生娃就生个儿子出来。如果一切照此发展,李纨很快会成为举人夫人、进士夫人,成为荣国府最受尊敬和羡慕的大少奶奶,即便是贾琏媳妇和宝玉媳妇也远远不能相较的。
然而,有了儿子之后,贾珠一病而亡——李纨的好运到了头。
四大家族日益衰败,这衰败的表征就是优秀子弟的匮乏。男权社会,国运和家运都取决于男子的平均素质。
贾家到了末世,连宝玉这种“愚顽怕读文章”的人,都被宁荣二公视为“略可望成”的,别人更是可想而知了。
贾珠的父亲贾政,在工部做官二十多年,才升了半级;母亲王夫人是“天真烂漫”、“木头似的”,属于媳妇里笨笨的人物。贾珠想必也不是天才儿童,而是凭借勤奋取得了十四岁进学的成果。这成果,是与他父母的严格管教分不开的。
王夫人对袭人说:
我何尝不知道管儿子,先你珠大爷在日,我是怎么管来。
可见,王夫人对贾珠的管教是十分严格的,包括袭人在内的丫鬟们也有目共睹。
赖嬷嬷对宝玉描述贾家历代管教儿子的方式:
当日老爷小时挨你爷爷的打,谁没看见的!老爷小时,何曾像你这么天不怕地不怕的了。还有那大老爷,虽然淘气,也没像你这扎窝子的样儿,也是天天打。还有东府里你珍哥哥的爷爷,那才是火上浇油的性子,说声恼了,什么儿子,竟是审贼。
虽然赖嬷嬷没提贾珠,但是不难推测,贾珠也是这样被打着长大的。贾家教育儿子,主要就是靠打骂。贾政的管教风格也是一贯的又打又骂和人格羞辱。我们可以想象,贾珠曾经在父母双重的严苛管教下,废寝忘食地用功和尽孝。
贾家家长都是通过打骂来管教儿子,贾珠乡试未中,只怕也有一顿好打贾珠十四岁成为秀才,不到二十岁去世,中间六年,应有至少一次乡试机会,望子成龙的贾政想必也不会让他错过。然而学霸贾珠并未中举。
当然,未中原因有很多:也许是运气;也许是身体状况不好;也许婚后妻妾共处,初为人父的复杂生活,让年轻的贾珠疲于应付……总之贾珠没能考中。其实没考中也很正常,中举本来就不容易,贾政自己也不曾中举。
但是贾珠起步的顺利使得贾政夫妇对他寄予了超出一般的期望。可能在子女教育上,贾政夫妇太缺乏挫折教育了。
早年读过一个新闻报道:
一个自幼学霸的男生,满足了父亲所有的期望,指哪考哪,清华毕业后去美国留学。父亲期望他当物理学家,拿诺贝尔奖,然而身在美国、年近三十的他,生活压力太大,感觉前途渺茫,希望能换个好找工作的专业,找个女友成家,过普通人的生活。但是父亲严厉要求他坚持下去实现(父亲的)科学家梦想,最后这男生以自杀收场。
贾珠虽不是自杀,但是所面临的来自父母的压力是类似的。在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可不亡的时代,贾政对贾珠的人生前景和生活方式有绝对的决定权。作为家族中唯一的略有可望者,贾珠承担了过多的压力。在拔苗助长与重重压力下,贾珠一病而亡。
贾珠之死,改变的何止是婆媳二人的命运因为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贾珠的死成为贾政夫妇二人不可碰触的痛。他们很少提到贾珠,夫妻间变得格外客套,贾政更乐于与没心没肺的赵姨娘相处。王夫人则托病不理家务,天天念佛,对一切吃喝玩乐都失去兴趣,除了给李纨母子金钱补偿,平时很少关心和亲近他们——是因为对贾珠之死,连累儿媳守寡而抱愧,还是暗恨儿媳克夫命,没照顾好儿子而导致他英年早逝呢?恐怕二者兼有。
李纨作为李守中独女,虽然接受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养,但在养尊处优上应该决不逊色。从书中来看,她的享乐品味丝毫不差。她虽不善于做诗,但善于出题和评价。她罚宝玉乞梅的主意也被大家赞为雅而有趣。她还善于插花,以美女耸肩瓶插红梅,可谓雅致独到。
八七版电视剧的一个失败之处是李纨选角年纪偏大,看去比尤氏还老很多,面相也太苦,不够美。原著说李纨是“美韶华”,虽然守寡,不施脂粉,但依然是不到三十岁的美人。电视剧里的李纨外貌平凡,做了寡妇难以引起观众怜惜。李纨虽然服色素淡,但衣料并不廉价,吃穿也是讲究的。当年的贾珠必定是才貌出众,才能得到这位国子监祭酒的掌上明珠。
李纨曾羡慕凤姐有平儿,感叹说:
凤丫头就是楚霸王,也得这两只膀子好举千斤鼎。他不是这丫头,就得这么周到了!……凤丫头也是有造化的。想当初你珠大爷在日,何曾也没两个人。你们看我还是那容不下人的,天天只见他两个不自在。所以你珠大爷一没了,趁年轻,我都打发了。若有一个守得住,我倒有个膀臂。
李纨这话很奇怪,凤姐需要平儿这个膀臂是因为她要管家。李纨身为寡妇,平时日子轻闲得很,她自己也并不以管家为乐趣,要膀臂干嘛呢?
其实她这话的意思是,她恨自己身边没有一个忠心的侍妾。
贾家规矩,爷们未婚时屋里先放两个通房丫鬟伺候,婚后可以扶成姨娘。贾珠也曾有过这样两个人,大概是贾母或贾政夫妇赐的。与宝玉纳袭人迟迟没有名分不同的是,贾珠因为学业出色,早早获得了性的解放。十五六岁娶亲,之前已经有了两个侍妾。
长辈赏赐的女人,往往自觉地位较高,秋桐因为是贾赦赏的,连凤姐平儿都不放在眼里。晴雯因为是贾母所赐,可以给宝玉气受,敢抱怨宝钗,敢给黛玉闭门羹吃。
可以想象,面对尚德不尚才,毫无宅斗准备的斯文少女李纨,这两个姬妾应该不会是俯首帖耳的,更谈不到平儿那样的忠心耿耿了。她们能不给李纨气受,已属不易。
但是李纨也有她的优势,她更年轻,也更有学识,虽然是后进门,但是地位高。实际上,她才是贾珠的新欢。
薛蟠为了金桂而打发了香菱,贾琏为了凤姐而打发了原有的两个丫头。李纨没有金、凤的狠辣魄力,她的隐忍和温柔反而赢得了贾珠的深怜密爱,作为新欢,她更吸引贾珠,作为正妻,她与贾珠的恩爱更是名正言顺。她生出了贾珠唯一的儿子。从而获得了稳固的地位。
可见宅斗的正确思路不是斗智斗勇,而是埋头生子。看看书里的已婚女子,但凡有儿子的结局都不算太坏。
李纨所幸还有儿子,这寡守得也有盼头判词说李纨,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可见李纨一生都是一头一尾最精彩,开头的“绣帐鸳衾”的恩情和晚年的“珠冠凤袄”的功名。恩情来自丈夫,功名来自儿子,两者都很美好,但都很短暂。帐衾冠袄都是物质的,说明李纨得到的好处都是实在的,而且从原著可见,李纨平生最重视的也是物质实惠。李纨虽然得到了,但实惠都很短暂,最终只是“虚名”。
贾珠的死亡,使李纨不得不走入一个槁木死灰的生活方式。午休时间,贾琏在隔壁戏凤姐,李纨只能在炕上睡觉。送宫花没有她的份儿,清虚观打醮她也自觉不去。平时也不施脂粉,尤氏来洗把脸,只能用丫鬟们的脂粉。
李纨做寡妇做得很到位很规矩,但并不意味着她很享受这种寡淡的生活方式。当宝玉挨打时,王夫人提起贾珠,李纨跟着落泪,她对丈夫是很怀念的。因为没有了丈夫,她的夫妻恩情和功名虚荣都成了泡影。
贾珠的早逝有相当一部分是父母望子成龙的压力所致。也有读者解读说,贾珠可能是在政治斗争中作了父亲的替罪羊,因为邢夫人曾经教导贾琏说“人家还替父亲死呢”,大概是指贾珠。无论是哪种原因,贾珠的死总归是与他父母难脱干系。李纨心里对公婆难免心怀怨怼。
贾家貌似对李纨待遇不错,这主要体现在经济上,凤姐算账说:
你一个月十两银子的月钱,比我们多两倍子,老太太太太还说你寡妇失业的,可怜不够用,因有个小子,足的又添了十两,和老太太太太平等;又给你园子地,各人取租子;年终分年例,你又是上上分儿。你娘儿们主子奴才共总没十个人,吃的穿的仍旧是官中的,一年通共算起来,也有四五百银子。
从凤姐叙述来看,这给与李纨的特别优待,似乎是贾母首先想到和提出的。王夫人主要是附和。如果贾母不提,王夫人能想到吗?很难说。
李纨母子获得优待,主要是源于贾母的慈厚王夫人在众人眼中是“菩萨似的”,菩萨是什么样呢?就像庙里神像,有求必应,求了才应,你不求,她也想不到。因为她的心思只在自己健在的儿子身上。
通常婆婆对于早逝儿子的遗孀,不会太喜欢,儿子早死,儿媳难免有照顾不周的嫌疑,至少克夫的罪名是免不了的。但是孙子需要儿媳抚育,况且人家年轻守节令人敬服,依礼也必须善待。李纨尚德不尚才,寡妇应该清净生活,那么刚好剥夺她的管家权力,让她带着姐妹们读书做针线。
李纨对这种安排也自得其乐,书香门第出身的她未必喜欢应付冗杂的豪门家务。她的内心是爱美爱玩的,她带着姐妹们起诗社,自请担任诗社社长。表面上连脂粉也没有,可是怡红院的夜宴她不曾错过;薛宝琴以言情故事为基础的怀古诗,她也欣赏和保护;她居住的稻香村,有几百株杏花开得喷火蒸霞一般,象征着她心里的青春激情;下雪天她叫宝玉去讨来妙玉的红梅插在美女耸肩瓶里……
虽然大家觉得,她的端庄令人有宾住的感觉,但人人都喜欢和她一起玩。
然而李纨在心底与贾家和这些人都是疏离的。
她表面节俭,暗地攒钱,也留心经济和市价。花草香料的价钱她比谁都清楚,凤姐给诗社捐的活动基金,她自己扣下,芦雪广诗社依然要大家集资。她这样吝啬,说明她是个悲观主义者。丈夫的早逝,使她怀疑世上不存在岁月静好这件事,一切的美满宽裕可能都是暂时的。
也许贾母去世后,贾家当家人未必会再照顾他们母子;也许贾家会垮掉(连黛玉探春这样的娇小姐都看出日后会后手不接,何况对经济形势敏感的寡妇李纨);也许贾兰以后并不成器;甚至,也许贾兰也会夭折……这世上唯一能善待李纨而永不变脸的,就只有金钱了!
至于亲情,其实都是虚无。贾家这些家长,只有贾母能偶然想起赏贾兰一碗肉吃。年终家宴,要不是贾政想起贾兰没来,也不会有人注意到他的缺席。
王夫人爱儿子,却不爱儿媳和孙子,因为她的晚年诰命只能由儿子来挣王夫人平时对孙子儿媳无甚关照,一到裁员倒是马上想起要裁贾兰的奶妈——也是,三春都不是她亲生,裁她们的人不合适,只有裁儿子和孙子的仆人才比较顺手。宝玉与袭人云雨之后,奶妈依然能随侍身边进言禁酒,贾兰才十岁出头,已经要撤奶妈了。王夫人对待长子遗下的独子,未免刻薄了些。
李纨把这些都看得很透,她对贾家早就失去了亲情。贾家真心对她好的大概只有贾珠,他已经死了。所以她说“我不问你们的废与兴”。
李纨的态度也影响到了贾兰,如果爷爷不叫,他对出席年终家宴也没兴趣。学堂里宝玉等人打架,他拉着贾菌说“不与咱们相干”,贾只是他的姓,不是他的家族和亲人。在这点上,贾兰倒与惜春相似,只求做个自了汉,希望别人别拖累他。别人好了,他不羡慕也不巴结;别人倒霉,他不同情也不帮忙。
贾母,王夫人和贾政各自对宝玉的教养有着种种不同的理念和方式,但是在一点上有着共同的默契,就是“不宜早婚”。这是吸取了贾珠的前车之鉴。
贾家男性有早婚风尚,贾珍三十多岁,儿子已经十七八岁。薛蟠十五岁进京,此时表妹凤姐已经与贾琏结婚两三年了,贾琏年纪与凤姐显然也相差不远。
贾珠是不到二十岁就娶了妻生了子,一病而亡。注意,是生了子以后,不像很多读书不认真的读者以为的那样是遗腹子。因他读书有望,使得贾政放松了对他私生活的要求,与国子监祭酒结亲也满足了他附庸风雅的心理需求,大概贾珠十五六岁就给他娶了亲,王夫人可能也是此时生的宝玉。
宝玉出生的次年三月,探春出生,贾环比探春大约小一岁,他不可能比宝玉小太多,否则没法跟宝玉抢丫鬟彩霞。
贾兰顶多比贾环小一岁,因为他俩常在一起,而且贾政夸他俩读书比宝玉强,只有年龄相近才可能如此具有可比性。贾兰甚至还可能比贾环大,闹学堂时,贾环还没上学,而贾兰已经在学堂里。
贾珠去世, 贾政夫妇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宝玉身上,希望他科举取仕,而宝玉又不是这块料,由此引发各种不快 。元春劝父母 对待宝玉“ 不严不能成器,过严恐生不虞”,说的就是这种矛盾心理 。怕他没出息,所以要管教 ,又怕管严了 , 他像贾珠一样早夭 。
因为贾家长辈注意力都集中在宝玉身上,贾兰的未来就只有靠李纨替他打算了。
李纨课子,是国画常选题材,李纨的好母亲形象深入人心李纨自己热衷于参加大观园的诗社和宴会,却从不带儿子,这里当然有为了省钱避免凑份子的因素,但更重要原因是,这种活动是女人在一起的风花雪月、闲情逸致,而贾兰要努力的方向是八股文,科举出身,如果因为参与诗社而把他的志趣引向浪漫文艺方向,实在是与李纨的教育方针大相径庭。
宝玉积极参加诗社,主要是他喜欢跟女孩子们厮混,贾兰如果也参加,势必受到宝玉的影响,沾染脂粉气,厌倦圣贤书,这些都是李纨想极力避免的。李纨的价值观是像她父亲一样,欣赏贾珠那样的读书上进的有为青年,她对宝玉,本质上,并不很瞧得起。所以,我们看到贾兰宁可与贾环一起玩,而很少与宝玉在一起,这大概也是母亲的授意。
李纨贪玩,但并不带着儿子 一起玩物丧志贾兰心无旁骛地读书,所以贾政夸他,说宝玉不及他和贾环。贾环会跟丫鬟偷情,会陷害宝玉,贾兰却从来不把心思放在这些事情上,就算是有闲空,不上学,他也要在家“演习骑射”,奔着文武双全的路子培养自己。他跟别的子弟不同,像一棵认定了目标的小树,一门心思往高处生长,无关紧要的东西都不能分散他的精力。“到头谁似一盆兰”?
《红楼梦曲》说李纨:
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绣帐鸳衾。只这戴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暗示李纨后来为了钱而做出了某种不道德的事情,也算是尚德不尚才的她的另一种“晚节不保”吧?最后她还是因为这事而遭到了报应。
凤姐作恶多端,却因偶然帮助了刘姥姥而使自己的女儿逢凶化吉。李纨一生行为象个“菩萨” ,却因为一时贪财,种下孽因,恶报应在了独生子身上。
这事大概是在贾家败落之后,树倒猢狲散。李纨因为平时暗地攒钱,又事先存了积蓄在李婶等亲戚处,所以能在家败后带着贾兰维持生活、安心读书。此时,贾家亲戚求告到她门上,李纨母子坚持“不问你们废与兴”,拒绝出手相助,所以造了些孽。巧姐可能也是因此而被卖入勾栏,最后还得靠刘姥姥凑巧搭救、又“忍耻含垢”,让板儿娶了她。
续书说贾兰中举,给母亲换来了珠冠凤袄。其实判词说的簪缨和金印并非诰命夫人的打扮,而是武将打扮,举人进士只是进入官场第一步,不可能马上就“爵禄高登”。曲子是暗示贾兰后来立下战功,所以出人头地,迅速晋升,到了爵禄高登的地步。可惜战场风云难测,李纨在得到贾兰为她申请的凤冠霞佩封诰的当天,得知了儿子战死的消息。
少年丧夫,晚年失子,李纨一生都哀叹这无常的命运“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贾珠勤奋苦读,却少年夭亡 ;贾兰少年壮志,有将相之才,可惜他像父亲一样,天不假年,一生励志,却没享到什么福气,只得到一个令人钦敬的虚名。李纨守了一辈子,到头来终究是一场空。
一家三口,个个奋发向上,却个个悲催。
青年丧夫,晚年失子,一生坚强而孤寒的李纨,还是躲不过命运的最后一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