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父母,遍布全球

作者: 有时间以后 | 来源:发表于2018-11-15 10:22 被阅读6次

我知道你点开文章是为了关注我

左上方蓝字谢谢

文----大港

图----ONE一个

一个下午读完,故事的一开始,莉迪亚死了。正值花季,家长眼里成绩优秀乖巧懂事,她就在一个黑夜中离开,沉入湖底。

在其他人物的回忆中,慢慢了解到莉迪亚的真正死因。

她是被父母太过强烈的期望逼死的。

一如现在流行的一句话:一种是实现自己梦想的人,没法实现自己梦想的那一种人就养育下一代,让他们代替自己实现梦想。

莉迪亚的父母就是这样的父母:一个是家境贫寒因为肤色备受歧视的华裔男子詹姆斯,靠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哈佛的教授。一个是单亲家庭长大,抗拒学家政操作想要成为一名医生的白人女子玛丽琳,她的母亲希望她完美,然后嫁给一个哈佛的男人。

他们在哈佛相遇,在他的课堂上,在他的办公室里,她不管不顾地亲了他。

华裔男孩和白人女孩相爱了,她因为怀孕休学未能毕业,他阴差阳错没能成为哈佛的固定教授。

于是就有了没有嫁给哈佛男人的遗憾。

作者将“种族”“人性”“梦想”“同性之爱”都融入了这个故事里面,于是大家心底都有太多的误会。

玛丽琳一直对于因为怀孕而没有完成学业而耿耿于怀,詹姆斯对于肤色的敏感终日不能释怀。所以一个想要成为少有的女医生,变成与众不同的人;一个却一心想要融入人群,消除人种的歧视。

后来玛丽琳因为母亲的去世,心中的不甘如燎原之火,她“抛夫弃子”离家去完成梦想,却因为突然而至的第三个孩子迫不得已放弃。所以她采用拒绝做饭的方式来抗争。

莉迪亚见证了玛丽琳的悲伤和抗争,所以把那本让玛丽琳总是哭泣的食谱扔掉,却让近乎疯魔的玛丽琳以为她一样不想成为一个家庭主妇。

玛丽琳把莉迪亚当成了一个自己,给她买科学书,上生物课,看标本,逼着她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医生。

而父亲詹姆斯又过于想要自己的女儿成为交际达人,所以给她人际交往的书,询问她和班上同学的相处。

两个人的意愿都太过强烈,他们把闷声不吭当成了愿意去做,将莉迪亚一步步地逼上绝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总是被忽略的莉迪亚哥哥内斯被哈佛录取。以后再也没有人如此深切地懂得她的感受了,哥哥将远走高飞。

所以,她采用了结生命来了结焦虑。


这种现象多正常啊,却没有几个人一针见血地写出来,是多少中国父母的痛点,把自己人生的不如意转化为培养儿女的可怕力量,逼着他们参加活动,参加培训班,参加他们即使抗拒的事情......

这是一种以爱的名义,默不作声的绑架!

早几年县里一个升学率很高的民办初中发生了轰动整个小县城的优秀初三女生跳楼事件,同样是因为父母的期望,让个同学羡慕的小姑娘晚上从五楼坠下。

他们无法抗争,这种无法辩解和抵触的权威之爱让人一步步窒息,这渐渐是枷锁。

突然想起王菲这个有些与众不同的女人,她对窦靖童,貌似不管不顾,倒不如说是遵从她的想法。

于是窦靖童总是换学校,剪不像女孩子的板寸,纹身,染各种颜色的头发,看起来就是世人眼里不乖的孩子。

可是她又优秀地令人咋舌。用自己的方式保护着家人,又不慌不忙地成长。

早年王菲给她的一首歌中:你可以不太乖,但是不能去学坏。

可是并没有多少家长有这种觉悟,总是说着这是在为孩子好,而忽略了孩子最需要的东西,家长为儿女提供的捷径很多时候是他们眼中离梦想很远的弯路。成年人的思考方式,就是我是教导而不是引导。二十多岁的人总是对十几岁的人不屑一顾,更何况是年龄相差甚远的父母与子女呢!

可笑的是,他们也曾是几岁十几岁二十几岁的子女,明明有过那样的年纪,却因为年岁的冲刷,全然忘记自己当初的挣扎。

我们真的需要波澜壮阔的一生吗?

那为什么会存在这么多的普通人?

或许他们已经成为父母眼中的合格儿女吧。

最后还是想说书页上的那句话: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别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愿你,也找到真正的自己。

最后夜深,大家晚安!

心情愉悦,澄澈明朗!

大港的话:买下这本书的那天,当当给我发了一个这本书免单的信息,出于好奇,登录当当加入了购物车,意外地发现满一百减五十的活动,于是凑单买了几本书回来。(很想夸夸当当折扣力度真的实惠,连我好喜欢的一件衣服也有折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样的父母,遍布全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bbe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