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孔子说的“无友不如己者”呢?
这一句话的争议很大,后世学者对此有完全意义相反的理解。
第一种理解是: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比如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对此注释道:“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他的意思是:交朋友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仁德,如果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非但对自己没有益处还有坏处。清代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说:“周公曰:‘不如我者,吾不与处,损我者也;与吾等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吾所与处者,必贤于我。’”他引用了周公的话来诠释孔子的这句话,意思是: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因为会阻碍自己的进步;也不要和自己一样的人交朋友,因为对自己的进步也没有益处;要比自己贤能的人交朋友,因为会帮助自己进步。这一种理解暂且不说其是否过于功利,也不论其是否符合孔子原意,其首先在逻辑上就是矛盾的,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实现。我要交的朋友都比我利害,这意味着我不如我的朋友,那我的朋友为什么愿意和我交朋友呢,“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那么从他们的角度,我就不可能成为他们的朋友。
第二种理解是:不和自己不同类的人交朋友,即“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思。陈晓芬、徐儒宗在《论语·大学·中庸》中译为:“不要与不同于自己的人交友”。季羡林在《耄耋新作》中说:“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如’字有二解:一是‘如同’;二是‘赶得上’。我取前者。”这一种理解将“如”理解为“如同”“像”是有所本的,儒家强调“志同道合”,也强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提醒世人慎重交友,关于这一点已经在之前的视频中分享过了,在此不再赘述。
第三种理解是:没有朋友是不如自己的,也就是说朋友总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写道:“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说:“‘无友不如己者’,作自己应看到朋友的长处解,即别人总有优于自己的地方,并非真正不去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或所交朋友都超过自己。”这一种理解,最符合孔子原意,因为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一样的意思。第一,孔子从来不将人分为三六九等,在教育上,更是提倡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第二,孔子的核心思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其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帮助别人提高自己的,成就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