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一直认为,听懂(听完)别人说的话,是生存的基本技能。
肯定很多人不以为然,但我的切身体会,大多数人,包括我,并不真正懂得倾听。
就从平时工作中来看,反复交代的工作要求,还是有人会频繁返工;不断强调的安全规定,却依然有人会违规操作;三令五申的纪律底线,始终有人会以身试法。
我想再说一点我的个人生活中的体验。
倾听,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以前我对倾听的理解还停留在不能只顾自己喋喋不休的讲,不能别人没说完,就抢别人的话说,要有耐心这一层次。我心里说,我是一个温和的人,我愿意倾听,倾听是我的强项。
当我在倾听的时候,到底在想什么?幸亏我并没有固守着自己对倾听的理解。之后我慢慢知道,倾听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
最开始我以为我听懂了别人在说什么。后来我才发现,我只是在用自己的东西,套用别人的经验。
等我把自己的东西放下了,我其实一点都听不懂别人在说什么。直到最近我才用慢慢能听懂一些别人的话。
2
以我和爱人的对话为例:
妻子说:这几天我没睡好,孩子吵着要抱着睡,腰都要断了。
我说:天气太热,就是不容易睡好。
妻子说:我有点担心女儿那么早上幼儿园能不能适应。
我说:小孩子嘛,过段时间就好了。
妻子沉默了。
妻子一直在告诉我,她觉得她的生活某些方面出了问题,而我却一直在强调“一切都正常”。
我听到妻子说话了吗?并没有。我只是用自己的想象来理解妻子说的话。
也许对我来说,妻子的焦虑是一种新的经验,我在努力把新的经验纳入到自己已有的认知框架里。我没来得及听清楚妻子说的话,却急着给妻子一个解释,好像我很需要这种“一切正常”的感觉。
如果妻子这时候告诉我:“你没听我说话”,我也许还会反驳说,“哪里啊,我不是一直在倾听吗?”
可是,是什么让我不愿意听呢?是我对妻子的状况不关心吗?是我担心妻子在通过“告诉你我不好了”来责怪我?还是我很需要这种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呢?
倾听的要诀,就是知道自己有很多事其实你并不知道。
所以一个好的倾听者,心里就会有很多的问题。他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在自己心里,而在别人心里,所以他才会提问。
而一个不好的倾听者呢?
他心里只有答案,没有问题。因为他一早就知道别人要说什么。他听到别人说的,永远是自己心里想的那些东西,不断重复不断重复。
3
为什么要说如何倾听呢?因为它和思维的发展规律非常类似。
这让我想到,前天和同事L在聊天的时候,针对直系亲属的定义,进行了热烈讨论。
我对直系亲属的概念,一直比较模糊,所以也没有发言,但L非常确定,直系亲属就是父母和子女,没有配偶。还搬出法律考试复习资料,企图证明。(他一直在工作之余准备考试,我很佩服)
对于他的解释,我不敢苟同,因此求教了度娘。结果是,直系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祖父母和孙子女及配偶。
L哑口,对于之前的笃定,还想进一步查阅以证实自己的正确,结果可想而知。
事情还没有完。为了更好的理解和记忆,我对概念进行了联想和类比,认为直系亲属这个概念,可以用字母“H”来解释:中间一横的两端是丈夫和妻子,两边的竖代表着各自的长辈和晚辈,也就是父母、祖父母及子女、孙子女。
这样一个“H”,就清晰准确的描述了直系亲属这个复杂的概念。
当我在倾听的时候,到底在想什么?4
记得佛教禅宗有一种说法,用来形容思维的不同境界。
第一层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层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层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人的思维就是这样一个从简单到复杂,再到重新回归简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某件事的理解,会呈现螺旋式的深入,但最后又能简单的归纳某件事物的本质。
如果人认识世界和自我的方式,也能以这种螺旋深入的形式发展,那他的思维就是一种有弹性的思维。
而这种思维的要诀,和对话很像,就是不要太确定你知道的东西是什么,从而为探索的可能性留下空间。
所以,思维的弹性,就是承认我们的限度,并继续探索其他的可能性,让它们来改变我们自己。这样,思维发展才会快,你才会不断发现你原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nothing impossible,一切皆有可能。
就这,我是纹丝不动Alpha。
长按二维码,关注
当我在倾听的时候,到底在想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