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看了一本新书《写作7堂课》,仅仅看了一点点,就让我觉得很多东西可落地操作,又发现了一点新知。
有一部分内容是之前有听说过的,道听途说了一部分,没有上手实践。一部分原因是偷懒,一部分原因是不敢相信,觉得这样的方法可行吗?应该不行吧,还是算了吧。
分享一点对写作是需要训练的一些感悟。
有两个触动的点:“那你是否还记得自己读高三时,没有手机,没有电脑,凭借着记忆就能在一节课时间内完成一篇命题作文,而且还是手写800~1000字”
“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三,我们保持着一周至少一篇作用的节奏”。
看到这里,说真的,这两个点我真的忘了,忘的一干二净。
才想起来,高三那一年,特别是临近高考的那一两个月,每天早上早读老师都会要求我们去记忆好的素材,有成语、小故事、哲理名言等等,还要去背诵古诗课文。
才可能在考试时,不论质量的情况下,先写下能够保证及格的作文分数。
当时可能还不止背诵语文这一个科目,六门科目,要记的东西真的不少。
要是现在能用以前的一半时间来写文章,估计不会用碎碎念来凑日更了。
这两个点,说的是积累和刻意练习。
写出好东西来,素材不可少,刻意练习更是不可少。
毕业以后,恨不得可以脱离那种起早贪黑的日子,内心里无数个声音说要逃离出来,恍然之间,真的忘了一些重要的东西。
那样的日子真的有那么恐怖吗?
那些日复一日的坚持,就算没有做出成绩来,那个习惯总是没有错的。
只是好像脱离了那个备考的氛围,就忘了,当初做的那些只是为了高考。
当初做的那些坚持,不止是为了高考,如果忘记了,就真的会成为一种损失。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你走的每一步,都算数。
其实,高中的那几年,留在我心里不应该只有那些不如意的瞬间,还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反思的地方,不该那么快速把那一段记忆快速打包然后努力尝试让自己忘记,去迎接未来。
迎接未来这个词,是对过去的一种挥手告别,告别那些不愿再面对的,同时也连带着放弃了那些值得学习的。
比如,写错题本这个事,积累素材这个事,刻意练习就不用说了。
高中刷那么多题,每个月的考试和做过的课堂练习,都是一种目标导向型很强的行为。
只是,当时哪里知道这么多理论的东西,只把这些当作一项任务去完成了,真的没有认真,做这些就是为了考试,而考试结果还不好。
那时是在刻意练习,没当回事,现在想刻意练习,却找不到感觉以及那样严格的环境了。
颓废了太久,付出一点点就以为自己很努力了。
我还记得,为了应对命题式作文,我背了不少例子,名言警句小故事,各种各样能用到作文中的素材,有时自己还能现编一些看起来很有道理的话。
现在再写,不再是命题式的写作,但需要的素材和刻意练习一样也不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