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节的主题讲的是三个方面, 产品,设计,团队. 文中用"大产品,大设计,大团队" 这样的概念阐述
一个产品团队的组成三部分:一是狭义的产品团队,“心思缜密的规划师”;二是用户体验团队,“激情四射的设计师”;三是运营团队,“‘阴险狡诈’的运营师”。
从产品的整体规划, 到产品功能界面设计开发, 到后期的销售运营执行.
这三个部分囊括了产品一生. 产品这个孩子,需要这么几个职能的人来照顾.
越大的公司, 这些职能分配的越清楚, 如产品经理、产品规划师或产品设计师、需求分析师、产品运营师、交互设计师、视觉设计师、用户研究员、前端工程师. 这些只是设计部分,开发部分就更不用说了,测试工程师啊,开发工程师啊. 我们所熟知所使用的美工,以及程序猿,其实都是比较落后的代名词, 现在这些职能都有新的命名.
小公司呢,或者说产品项目不是主力工作的话, 这些职能分配的不是很清楚.
比如说我们公司, 我们公司的微信平台, 我既要负责平台的规划,要负责界面设计,还得负责后期的维护.
这样会有很大的弊端和疏漏, 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 我说能涉及到的区域和知识面也是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限制的.
这样,会对微信平台本身的功能性造成了一定的限制, 短期之内我们可能看不出什么大的问题, 使用时间一长, 就会产生很多问题了.
其实,这一次万达的开业就是一个血淋淋的教训, 我由于时间安排不均衡, 工作职能没有协调清楚.
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开发上,并且被羁绊,几乎没有花多少时间在运营上, 造成了这一次活动的失利.
互联网产品设计其实是根据这三个职能分成五个层次:战略、范围、结构、框架、表现。
作者用"游走于商业与技术之间" 这样一句话来阐述了产品团队. 他们既要考虑公司的整体盈利点, 也要考虑技术实施环节. 比如说PD,就是收集产品需求的那些人, 他们会提出很多需求, 并且告诉团队, 这些东西是我们想要的. 而且我们这么开发了公司会有利润.
但是程序猿一看到, 你这个根本不可行啊, 这个技术环节上根本无法实施,无法打通啊.
又或者是美工, 设计了一个很艺术气质的界面, UE(用户体验师)看到, 你这个中看不中用啊, 虽然好看, 但是你根本没考虑到用户的实际应用啊.
等等, 团队在商业和技术之间需要很大量的磨合, 在前面一章节, 讲项目的时候, 就提到一个团队在合作的时候,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家给我做一块去,弄一个临时办公室, 有事情吆喝一声, 减少沟通阻力, 减少因为环节无法打通而引起的额外成本.
当然,也有例外的, 我们目前熟知的几个大型互联网企业, 比如,苹果, 阿里, 谷歌. 谷歌是一个技术向企业, 工程师,负责技术的人员在团队中有绝对的话语权, 而阿里, 是商业团队有话语权, 而苹果呢, 则是用户体验为最高点. 所以,负责用户体验的团队,界面设计师往往有很大的仲裁权利. 所以,很自然的, 我们虽然觉得苹果好用, 但是当你发现苹果有一些东西不够智能的时候, 你就会觉得是你自己不会用造成的.
早年网上有一个很有趣的段子, 苹果的手机自动关机重启,是软件的问题, 而国产机这样,是手机本身的问题. 所以国产机不好.
前面说了从产品角度看团队, 接下来来聊一下从文化角度来团队.
有一句话叫"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 我身边有很多做互联网行业的朋友. 从他们身上感受最深的就是 公司的福利待遇太好了.
什么, 无限定上班时间, 工作电脑配备苹果电脑, 下午茶, 加班夜宵.等等.
这在我们线下企业其实看起来这么一对比, 真是舒服. 但实际上,我们是拿自己的弱势去他们的优势面对比.
殊不知我们的早九晚五,加班是算加班费的,他们没有,而且不固定,想让你加班,你就得给我来加班.
工作电脑用苹果电脑和用普通的电脑的区别? 可能你看上去舒服, 但是用了一段时间呢? 优势还那么明显么?
因为书的角度是互联网企业的,所以他在团队文化建设方面介绍了比较多的一些人文关怀,物质向.
其实,比较我们公司,在企业关怀方面还是做的很不错的, 很舒适的工作环境,合理的上班时间.定期的工作福利.
毕竟,互联网企业和线下企业是有一定差别的, 线下企业就好比农民一步一步种地养家,而互联网企业则是中彩票一样拿到投资,然后在几个月间挥霍一空.
不过更重要 的,本章节告诉了我在团队架构上面的重要性, 还是上面的五个层次,战略、范围、结构、框架、表现. 作为技术型人员, 思考问题,从这几个角度去考虑和解决技术型问题, 在人员充足的情况下, 协调人员安排工作, 人员不充足的时候,协调时间安排工作这才是最重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