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美国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之一,苏珊.桑塔格虽向来以特立独行著称,但其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非常之耀眼,可谓一个熠熠生辉的存在。
她是西方文坛最受关注的文学评论家、小说家,也是美国最后一位文学大家,其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广博的知识闻名于世,是当代西方最受瞩目也是最受争议的女性知识分子之一。
她的随笔文集《反对阐释》、《论摄影》、《疾病的隐喻》以及小说《恩主》、《火山情人》、《在美国》,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依然热度不减。
苏格拉底、弗朗西斯.培根、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塞万提斯、奥斯卡.王尔德、毛姆、果戈里、沃尔特.惠特曼、科尔姆.托宾、兰波、魏尔伦、托马斯.曼、米歇尔.福柯、E.M.福斯特……
有没有人从中发现了他们唯一的共同之处?是的,这些伟大的思想家、艺术家、作家、诗人,他们无一不是同性或双性恋者,换言之就是存在性取向上的问题。
相较于这些轰轰烈烈的著名男同,女性之间的蕾丝之恋则显得较为弱势。
以女性作家群体而言,大众最熟知的除了英国现代主义先锋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还有我们今天的女主人公苏珊.桑塔格。
长久以来,公众对于苏珊.桑塔格其人最为深刻的认知或者说关注点似乎不在于她的作品,而是她那为人诟病的性取向。
关于这一点,在美国传记作家本杰明.莫泽所著的普利策奖获奖巨作《桑塔格传:人生与作品》一书中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
如果你试图将本书中的桑塔格与自我想象中那个完美无瑕的桑塔格对号入座,那么注定会失望,它只能带给你一个真实的、饱满的、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温度的桑塔格。
该书分为四部分,将桑塔格的原生家庭、受教育经历、婚姻经历、双性之恋、人际交往、亲子关系以及创作历程、自我成长等方面按照时间顺序依次道来,其中穿插多位友人与其子戴维对她的评价,力求让读者能够多领域、多维度、多层面、多方位去深入了解桑塔格其人的生平。
纵观桑塔格平凡又不平凡的一生,其原生家庭对她一生的影响如影随形(尤其5岁时,在中国经营皮毛生意的父亲杰克·罗森布拉特因身患肺结核而病逝,为她的童年带来了几乎毁灭性的打击)。
假如用小仲马《茶花女》中对于玛格丽特的溢美之词来形容桑塔格之母米尔德里德的颜值虽有些言过其实,却也并非无的放矢。
事实上,之所以将此二人相提并论的原因恰恰在于二人生活作风上的糜烂。不同之处在于身份上的差异,毕竟玛格丽特的身份是巴黎顶级交际花,而作为犹太商人遗孀的米尔德里德却是风韵犹存、衣食无忧的美国中产阶级。
丈夫死后,她的全部精力本应放在两名年幼的女儿身上,全心全意抚养孩子,然而不甘寂寞的米尔德里德并未尽到一个母亲的责任,她长袖善舞,周旋于形形色色的男人中间,仿佛这才是其人生价值的最大体现。直到她的第二任丈夫,空军上尉内森.桑塔格出现(桑塔格的姓氏正是来源于其继父)。
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讲,父母任意一个角色的缺位都会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如何平衡头脑与肉体的分离?这是个问题。正如书中所述,友人眼中那个早熟、有着显而易见的明星气质与无穷无尽的精力、记忆力超群的桑塔格对于婚姻的认知始终“带着对自我毁灭意愿充分的意识➕恐惧”,甚至在求学时还会编造自己的出身和母亲的角色。
尽管米尔德里德并非一名合格的母亲,但在其死后,桑塔格时常会感到愧疚,这正是源于喜欢惩罚自己、渴望投降的受虐倾向作祟。
很长一段时间内,她从不锻炼、几乎不睡觉,烟瘾很大,时而忘记吃饭,时而暴饮暴食,整个人呈现出消极的颓废状态,其同性友人甚至将其视为“需要被强暴的人。”
17岁时,她与研究弗洛伊德的社会学教授菲利浦.里夫结婚,这也是桑塔格毕生唯一的一段婚姻,19岁生下独子戴维,20岁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大学教师。
数年后,尽管里夫依然深爱桑塔格,但此时的桑塔格由于不断尝试两性关系的失败带来的挫败感而导致自己身心俱疲,不久后二人婚姻破裂。其后几年,二人就戴维的抚养权问题和几部严肃大部头著作的署名权发生争议。
上述部分已经提到,关于桑塔格那饱受争议的性取向似乎是本书叙述的重中之重。从初入伯克利大学、第一次令其体验到性高潮的首位同性爱人艾琳·福恩斯,到最后一位亲密爱人,摄影师安妮·莱博维茨,桑塔格的同性情史远比与异性之间的正常交往丰富得多。
关于戴维,桑塔格对其倾注的感情无疑是复杂而又纠结的。在桑塔格的认知中,戴维不仅应该完美地扮演着儿子的角色,同时还必须是她的弟弟、她的情人、她的父亲。
在戴维很小的时候,桑塔格就禁止其阅读儿童文学,坚持要他读伏尔泰和荷马,虽然该举动令其友人对于她养育孩子的方法产生了担忧,但结果却是,“人类已经阻止不了她了。”
桑塔格与其子戴维1975年,桑塔格被查出患有乳腺癌。生病期间,她一边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那句闻者落泪、见者伤心的“在忧伤之谷,生出双翼”正是写于其化疗期间),一边以惊人的忍耐力完成了艺术类著作《论摄影》。近50年后的今天,这部作品仍被奉为不褪色的经典。
另一方面,相对于某些道貌岸然的反政府主义者所倡导的“为了反对而反对”,桑塔格作为一名独立的、成熟的女性知识分子兼思想者,她对于美国政府的谴责无疑更为深刻有力,充满浓郁的欧洲传统人文关怀气息。
华东师范大学许纪霖教授对于桑塔格有一段相当精准的评价:“她是美国人,她谴责美国政府;她是学者,她反叛学院;她是文化研究者,她反对过度阐释;她是女性,她从不强调性别。她超越了一切自身的身份和处境,这使得她成为一名真正的知识分子—美国最后的知识分子,今天美国社会的一个牛虻。”
今天,我想以这段话作为文末来致敬桑塔格,致敬那个属于她的灿烂年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