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小伙伴们,好久不见,阿丘小盆友又回来了。
消失的这段时间里,想必大家已经看过上上上期的书了吧,今天一起来看看《小王子》的同名动画电影。
电影和书一样吗?
先上结论:
电影对原著进行了改编,使得书的深刻性和多元化打了折扣,总的来说,这部电影更适合孩子观看,前半段(小王子长大之前)比后半段更值得看,时间充足的大朋友们仍然可以享受一下它的音乐和画面,剧情选择性看看就好了。
很多成年读者都热爱这本童话,甚至著名主持人撒贝宁也曾说《小王子》是自己最爱的一本书。这大概是因为,这本书的立意很隐晦,但语言和情节又十分通俗。每个人都可以解读出不同的含义。
而电影弱化了书中关于情感的论述,在这种多元的寓意里提取了童真这个固定的视角,让这个童话具有了现实性的合理性,也就容易显得比较平庸。说实话,这正是我个人对电影评价不高的原因。
电影增添了一个新角色“小女孩”,以小女孩为第一视角,通过女孩与书中飞行员的交集,倒叙讲述出小王子的故事。
可能很多人都能和这个女孩产生共鸣,因为她是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无数想要跨越阶级的普通孩子的缩影。
父亲因为繁忙的工作放弃了家庭,只在每年生日时寄给她一个一模一样的水晶球,相依为命的母亲也因繁忙的工作很少在家。
母亲为她制定了严格的“人生计划”,精细到每一个小时,连生日礼物也在计划之中。她每天按照时钟独自执行“人生计划”,在成为一个“出色”大人的过程中,不能出一丝差错。
虽然小女孩的处境多少有一些黑色幽默的意味,剧情也未免过于单薄和干瘪,但很明显,她的生活正是当下很多中产及以下阶级孩子的生活写照。
从很小的时候起,这些孩子就开始与同龄人竞争,少有玩耍放松的时间,他们的人生被安排好了,他们的童年一开始就被掩埋了,仿佛一生下来就是个八面玲珑的“大人”。
同时,他们缺少陪伴,缺少正常的社交,内心孤独而荒芜。
更为有趣而讽刺的是,为了让女孩进入好学校,母亲带着她搬到一套“学区房”中居住。正是这套“学区房”,让女孩遇到了住在隔壁的飞行员。
长大后的小王子
书中的飞行员已经是个老人了,但他忘不了飞行事业,成天摆弄他那架破飞机,在外人眼中他是怪人,邻居嫌弃他,警官处罚他。
没有意外,小女孩和飞行员成了朋友,得到了从未体会过的陪伴和温情,也从老人口中了解到小王子的故事。其后,仍没有意外,女孩和飞行员的忘年之交被母亲发现了,两人断绝了来往。
不得不说,这样的剧情有点俗套了。
直到老人突然住院,小女孩偷跑出去看老人,晕倒后做了一个梦。
她发动了飞行员的破飞机,找到了小王子。此时,小王子已经长大了,成为了一个清洁楼顶的工人。小女孩努力让他记起童年,但小王子拒绝回忆。
长大后的小王子本打算把小女孩交给致力于消灭童真的商人,但慢慢地他开始觉醒,和小女孩一起反抗商人。
他们放走了商人抓住的星星,夜空再一次亮了起来。他们飞到了小王子的星球,见到了那朵玫瑰花,但玫瑰已经枯死,化作一堆灰尘。
这是电影里让我最失望的地方,这里改编的长大后小王子是一个十分庸俗的形象,他胆小怕事,对老板唯唯诺诺,就算他最后再次恢复了童年的记忆,念出那些句子,也显得十分违和。
新的思考
我个人不太喜欢电影版《小王子》,为什么还要拿出来说呢?因为我从影版中得到了几个新的思考。
一是关于爱的界限。
关于书中小王子、玫瑰、狐狸三个角色的关系历来讨论不休,上期阿丘说小王子和玫瑰像恋人,但故意忽略了狐狸这个角色。其实我当时并没有想清楚,狐狸在小王子生活中到底是什么定位。
是否正如最常见的观点所认为的那样,狐狸是一段感情里的第三者?
电影中小女孩有着超过其年龄的成熟,老去的飞行员也有着赤子之心,他和小女孩不像是长辈与晚辈,更像是平等交流的朋友。
一老一少已经跨过了年龄、阅历或生活环境的巨大差异,构建起伟大的理解,这种超越寻常人类情感的忘年之交让我幡然醒悟。为什么我要一直对狐狸和小王子间的感情做限制性的理解呢?
小王子与狐狸之间不更像是知音吗?那些确定无疑的感情分类应该是我加上去的“大人”的评判,也就是世俗的标准吧。
二是关于特立独行的理解。
消失的这段时间里,阿丘看了作者的另一本书《夜航》,这本书可以说是作者对于自己飞行员生涯的另类纪实。
飞行员本就是一个不寻常的职业,在《夜航》中,读者可以看到飞行员这份特殊职业的危险性和诱惑力,所谓的诱惑力可不是指工资的高低,而是一个热爱飞行的人对于理想危险性的拥抱。
在电影中,飞行和飞行员便被抽象成了理想的象征。在“内卷化”的时代,老去的飞行员与忙于挣钱的人们背道而驰,他捣鼓着已经陈旧和被时代抛弃的理想――飞行。
老人不被旁人理解,因为他代表了一种异类价值观,与大众的标准不同。但实际上老人没有什么错,他只不过想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只是这个社会过于严苛和不宽容。
也许特立独行正是敢于保持这种不同。
主笔:阿丘
编辑:如沐书单
图片:电影截图
虽说电影剧情着实有些俗套,作者的书却可以多读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