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诗,就是阐发哲学道理的诗歌题材。诗歌的最高境界就是哲学,它能够从整体上揭示社会人生的哲理。这类诗歌在艺术风格方面,是含蓄隽永、耐人寻味的。因此描写、议论、想象成为其主要的表现手法。
在古典诗歌中,涌现出大量的哲理诗名篇。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赞美野草强大的生命力,给予人们一种积极向上的启示。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事物的真相总是被诸多外表假象所遮掩着,因此我们经常被迷惑、被蒙蔽。只有跳出特定的局限,我们才能正确地认识特定的事物。杨万里《过松源(其五)》:“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难与易、逆境 与顺境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可以进行转化的,所以不能盲目地乐观或者是悲伤。朱熹《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树多。”曾 经的云遮雾绕、风急天高全部转化为眼前的惠风和畅、青山绿树。“昨夜”与“今朝”形成鲜明的对比,告诉人们事物是在运动发展的,真正美好的事物是无法改变的。《观书有感》其一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 的学问如果要渊博、丰富,就需要不断地充实、学习,就像是只有拥有源头活水,河流才不致于干涸、枯竭。其二诗云:“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抓住时机,善于利用外物。
纵观文学史,依据钱钟书《谈艺录·诗分唐宋》中所说的:“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所以在以后阅读宋诗过程中,应该思考其是否具有人生哲理的寄托 。
哲理诗主要通过三种形式来说明道理,即借景说理、托物说理、即事说理。
一、借景说理。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借用自然景象来说明即使处于困顿之中,也不可以绝望。再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 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借用“沉舟”“千帆”“病树”“万木春”之景来阐述事物新陈代谢的道理。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顿悟人生是可以绝处逢生的。这些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与所蕴藏的道理之间水乳交融,实现了“景与理”的相契合。
二、即事说理。陈师道的《绝句》:“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人生事与愿违的情形很多,在转瞬即逝的人生里大可不必斤斤计较这些不开心的琐事。林翰《诫子弟》:“何事纷争一角墙,让他几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不要目光短浅,让小利益损害人间的真情。
三、托物说理。欧阳修《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将“笼中鸟”与“林间鸟”进行对比,表达了渴望自由、热爱生活的主题。卢梅坡《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每一种事物都是有缺点、有优点的。王安石《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表达了诗人坚定 的人生态度与信念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