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间跟同学聊天,同学讲自己要考中医,但是又说中医不太好找工作,下意识地回了一句,“是啊,顶着这个名头太容易招黑。”
后来,“招黑”这个词一直在脑海中翻来覆去,一瞬间联想到知乎、微博上围绕“中医”的各种争执和热点,甚至关于“水煮驴皮”的余韵还在。
中医粉、中医黑、中医、西医、现代医学、古代医学等等,这一类的词总是会伴随着一系列的新闻出现,并且在相关新闻出现的一瞬间,新闻本身就已经不再是各方人马所关注的热点。
面对这样的现象,想要忽略它们的存在是不太可能,而看到了种种观点之后,没有自己想法,也是不太可能。
我仔细想了想,没有从记忆中翻出什么相关的一个亲戚、朋友、长辈之类相关的故事,便只能从“中医”本身上多想想了,但又不是医学专家,只能尽量从自己角度来理解这个事务了。
(一)前言
中医,这个词语一出现,就会在脑海中浮现出相关的标签,有好有坏,有神医有骗子,但,在谈论主要内容之前,一个最关键的前提是,中医相关从业人员,像你我他一样,是平常人,并不是什么奇奇怪怪的东西。
如果,能够将他们视作一个平常人,那么,他们之中出现的好好坏坏,都是正常人身上会出现的。
他们,选择成为一个好人,或者选择成为一个坏人,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而不是中医让他们选择成为一个好人或坏人。
(二)“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句话都很熟悉,而有多人因此选择了学医这条路也是可想而知的,当然于此相对的,我脑海中想起来的便是那句,“学医是救不了中国人的”。
但,如果从这两句话来看的话,便能够看出其背后“兼济天下”的情怀,那么,谁最容易产生这种情怀?
儒生,读书人,知识分子等等一系列的标签可以定义,毕竟,学医要开药方,不能不识字吧。
而中国读书人所受影响最大的思想则是儒家学说,特别在古代的话,开蒙之类的更是直接儒家经典了。
所以要明白的是,医者身上有另外一个身份,就是儒者。
如果明白了这个身份,那么就很自然的明白所谓的“医者父母心”、“医者仁心”之类的是如何产生,并且会被广泛接受。
当然对于医生的尊敬有多少是源自“读书人”这个身份,有多少是源自“医师”这个身份就很难分的清了,韩愈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待医和普通人看待“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绝对不会是同样平等。
(三)金木水火土,君臣佐使
最近还在上映的《唐人街探案2》其中的五行一出来,又有多少人联想到道家,又有多少人联想到中医?
现在书籍、网络都很方便,看到中医的一些医术以及关于相关病症的诊断,大部分人绝对是一脸茫然,颇有一种《人在囧途》中牛耿的感觉。
总觉得好像不能好好说话一般,总要搞出一点云里雾里的,仿佛这样才能够实现高大上的感觉。
而骗子也因此会借着类似的名义忽悠,让人的印象更坏,远不如说清楚你缺乏什么,你是那里除了什么具体的问题。
但,这绝对不是中医主动选择如此的。
而形成的原因却又要不断追溯历史回去,两个词——“百家争鸣”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之前总是钦慕“百家争鸣”的局面,总觉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对中国文化的摧残,但深入了解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个局面的出现是主动选择的结果,“百家争鸣”的结果并不会是“百家争鸣”。
战国时代的结束,全国范围的统一政治形式的出现,必然会激发思想文化上的变化,对于种种不同的学家的内容,在“争鸣”阶段,便不断吸收进自己的学说之中,弥补自己的缺陷。
其实,战国末期杂家的出现,以及荀子中的儒学都能看到一些有关方面的影子。
既然见识到了政治上、国家组织上的统一,那么读书人自然产生将思想文化上进行统一的想法,想要将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概括到统一的理论下面。
五行的说法,较为完美的完成了他们这个想法。
所以,不止在医学方面,在很多方面都能看到相似的概述。
这种说法是否完全正确,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很在意,但是这些术语的运用,较为融洽的解决了他们提出的问题。
以现在的情况讲,很多人想要驳斥这一套东西,但同时要想明白,驳斥的并非是具体的中医问题,而是中医术语问题,并且搞出这一套东西的,不是一个人完成的,而是一代代人,完成的。
(四)闲语
中医,传统医学,西医,现代医学,关于这其中的争论很多,我不是医学相关的从业者,我很难从医学角度去将这些东西,但当看到相关争论的时候,脑中产生的思绪想说点什么,但又不敢说的太过绝对,贻笑大方。
中医中让人诟病的地方很多,比如说变量控制,参照,双盲实验之中,但另一方面,又归类的传统文化之中,有一种传承的感觉。
如果将中医完全归类于文化糟粕之中,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我并不赞同这样的做法。
在我看来,中医只不过是一种经验的累计,几千年中,不同的医学从业者对疾病的观察总结,获得一部分行之有效的经验总结,当然,其中积累的东西,可能由于环境的变化,社会的变化,变得失效,即便是走到最极端的一点,就是这些经验已经全部失效,人类全部进化到非肉体凡胎的境界,这些经验就已经完全没用了么?
小栓的病终究是没好,《本草纲目》的《人部》依旧被人取笑,但想想那句话“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以及他们也是平常人,在敝帚自珍的环境下,掌握了一个关键的技术和经验,你又如何保护这样的技术经验呢,只能在有用的里面加一些没用的,但后人获得这些经验又如何从中分辨有用没有,在“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要求下,又如何进行修改?
首发于公众号:闲余之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