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课了,我站在讲台前整理教科书和教案,准备回办公室。
小祎举着半块橡皮走到我身前,仰着小脸非常郑重得对我说:“老师,你看,这是我在地上捡的橡皮!”我笑着夸他:“真是拾金不昧的好孩子!”然后又嘱托道“在哪里捡的,到周围问问,看是谁掉的,问到了还给他,让他以后小心一点,别再弄掉了。”
小祎没动,仍然托着那半块橡皮,很坚定的说:“没有人要!不是他们的!”
我不以为意:“那好吧,就放讲桌上,没人认领了就给忘带橡皮的同学用好了。”
话没说完,小祎的同桌就在旁边冲我叫起来:“老师,那就不是他捡的橡皮,是他把自己的橡皮掰开扔在地上又捡起来的!”
气氛一下子尴尬起来,“哦!?”
面对我诧异的眼神,小祎的脸憋得通红:“我……我……”他欲言又止,却并不辩解,看来事情确实同桌所言。
“怎么了?”我微笑着看向小祎。
小祎的脸更红了,支支吾吾说出的话却跟橡皮毫无关系:“我是不小心碰到绿萝的……我想着拿起来,但是上课了……我想着下课了整理,但是………”
牛头不对马嘴的几句话,我却一下子明白了。
这节课上课前,我在门口候课,铃声响时,小祎慌慌张张往座位里进,不小心背蹭到了窗台上的绿萝,绿萝掉在地上,里面的营养土和水撒了一地。
当时小祎吓愣在哪里,孩子们也都看向事发地。
目睹了事情全过程的我,很淡定的让小祎把绿萝捡起来放到盆里,就让他坐下了。
讲完课孩子们开始写作业的档口,我看着连水带土散落一地,就拿起扫把拖把打扫了一下:我怕孩子们一下课脚一踩到处脏,到处滑摔倒了。
说实话,当时拖着地我心里还颇有些得意:这都不是事儿,带了俩娃了,这点活咱是分分钟搞定!!
谁料到,我这分分钟搞定却让“始作俑者”忐忑不安到这样的地步 ,我看着小祎通红到渗汗的脸,想到他一定一节课都在想怎么弥补自己这个无心之失:他想自己把地面清洁好,可惜被我扫干净了;他想做点好事以“将功补过”,可惜找不到合适的方式。
于是,电光火石之间,他灵机一动把自己的橡皮掰开一半,掉在地上再捡起来,然后就顺理成章地用“拾金不昧”来“将功补过”了。
唉,这事果真是怨我了!是我轻描淡写的原谅让孩子错以为我生了气,或者是不在意他;是我干脆利落地包办让孩子失去了弥补过失的机会!
唉唉,谁说孩子们小不懂事,这一节课,这个孩子的小心灵里翻腾了多少让人心疼的小心思啊!
我认真地跟小祎讨论了这件事情,安抚好孩子,就陷入了沉思。在理论上,我一向是很注意孩子们的独立成长的:经常在班级群里要求家长不要帮孩子整理书包;要求孩子独立完成作业;要求孩子自己按照班规约束自己……可在行动中呢,我还是不由自主地包办代替起来。

究其原因,我在潜意识里还是觉得孩子们做起来慢,收拾不干净,我指导他来清理比我自己干起来,又浪费时间,又多花精力,还耽误了他写字的时间。
我想,那些帮着孩子整理书包、帮孩子整理房间、帮着孩子记录作业、帮着孩子剥鸡蛋、系鞋带、削铅笔……的家长们,应该也是跟我一样的思路吧!
我们都净从成人的角度考虑了,却忘了从孩子的角度去想想,更没有意识到,恰恰是我们这样的行为成了孩子成长之路的拦路虎,恰恰是这样的思路导致我们错失了孩子在生活里学习的机会、成长的机会、进步的机会、弥补过失的机会、承担责任的机会、从错误里寻找正确答案的机会……
结果就可能会导致孩子没有自理能力,变得依赖甚至自私不知感恩,甚至产生自卑软弱不能面对压力的心理。
“父母之爱子女,为其计长远”,这样“包办式”教育的初衷也是源于“爱”,但我们都要明白这其实是一种伤害。想让孩子少走弯路,殊不知我们替孩子走过的路,将来会以另一种更困难的方式等着他。
“不包办代替、让孩子自己成长”说了千百遍,知易行却难,家长和老师都必须管住自己随时冒出来的无边界意识:他还小、浪费时间、我一下子就弄好了、他弄不好、留点时间让他看看书……真正把成长、锻炼、实践的机会留给孩子,把我们的包办变成鼓励、指导、陪伴、赞美,让孩子在更加理智、长远的爱里成长成能够独自面对世界的坚强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