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7758690/6eede1004291c0ae.jpg)
0
关于作者 关于本书
杰克•伦敦,美国自然主义代表作家,1876年1月12日生于旧金山。他出身贫穷,但从小就喜爱阅读历史和探险类书籍。为了维持生计,他当过劫蚝(háo)贼,也曾加入过追捕劫蚝贼的水上巡逻队;他还曾签约捕猎船去日本捕杀海豹,回国后做过铲煤工;他曾被当作“无业游民”关进监狱,后考进大学,又因经济原因退学。1896 年,他加入淘金者队伍,结果得了败血症,空手而归。
从此,他埋头写作。
1900年至 1902 年发表成名作《狼的儿子》,紧接着《雪的女儿》、《野性的呼唤》、《海狼》、《白牙》、《铁蹄》等中长篇也相继问世。短短几年,他的文学声誉急剧上升,很快成为“美国收入最为丰厚的作家” 。(他是世界文坛第一位以“一个词一美元的稿酬约稿”的作家)
杰克于1916年11月22日去世。在他短暂的40岁的一生中,一共出版过19部长篇小说、150多篇短篇小说和故事、3部剧本等。他的很多作品都含有他自己的真实经历,所以结合丰富的笔触,给读者创造了丰富的情感世界 。
《热爱生命》是杰克•伦敦最著名的短篇小说,这部小说豆瓣评分9.0分,被网友们誉为是一部对生命充满力量,诠释了对生命力渴望和人类坚强意志的伟大著作。
小说里的故事曾打动了千万读者的心,伟大革命领袖列宁也给予了高度评价。据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回忆,列宁去世前两天曾要她读书,她读的就是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她说: “这是个非常好的故事,伊里奇很高兴。第二天,他让我再读一些杰克•伦敦的作品,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他读书……”
那么,《热爱生命》究竟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听我娓娓道来。
1
孤独的淘金者
在广阔的凹凸不平的石头地上,有两个淘金者一瘸一拐,艰难地前行着 。由于长时间和艰苦的环境做斗争,他们饱受艰辛,已经精疲力尽、看上去十分虚弱,似乎只需要一阵风就能将他们击倒。
可即使这样,他们依然紧紧背着沉重的包袱,这是他们拼了性命得来的收获,在他们眼中,这是比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尽管他们已经面容憔悴,但内心依然不失坚忍——他们每人手里拿着一支来复枪,弓着腰,肩膀向前伸,头朝前探,两眼盯着地面,一步一步努力朝前走,企图走出荒漠,走回安全、温暖的家。
前面是一条水流湍急的小溪,他们急切的心又岂是这条小溪可以阻拦的?他们直接将双脚踏进溪流里,任由冰冻刺骨的溪水浸泡脚踝,浸泡膝盖,此时他们的双脚已经麻木,摇摇晃晃,站立不稳,可还是毫不停歇。
走在后面的那个人在一块光滑的大石头上滑了一下,扭伤了脚踝,栽倒在了溪水里,他大声呼叫着,祈求着,甚至是咒骂着。可走在前面的比尔却是充耳不闻,继续前行,他不曾回头,甚至没有给同伴留下一个眼神,就这样消失在了路的尽头。
这个扭伤脚踝的曾经力大无穷的壮汉,不可置信地看着自己的同伴越走越远,直至消失不见。这时,天也渐渐地黑了下来,空旷的荒野中只留下了他一个人。
他成了一个孤独的人,一个注定孤独的淘金者。
他的心情糟透了。本来结伴出来淘金就是要壮大对付困难或危险的力量,可现在,在自己受伤需要比尔帮助和照顾的时候,他却一语不发扭头就走掉了,难道比尔是在嫌弃一个累赘,而要独自回去了吗?
2
痛苦的饥饿者
他孤独地站在荒野中,但仍心存侥幸和依赖。他告诉自己,比尔只是和自己开了个玩笑,他一定在前面等着他,这样的念头支撑着他,他费尽力气从水中爬起来,不顾脚踝上的伤痛,像发疯了一样,急急忙忙地登上山坡,拼命地向他同伴消失的那个山头攀去。可等到他来到山顶,现实却是这样让人绝望,出现在眼前的山谷空无一人,他的同伴比尔早已杳无踪影,剩下那若有若无的足迹,也随着风的到来渐渐变得模糊。
尽管如此,他还是尽力让自己相信,比尔并没有抛弃他,比尔会在前面的地窖旁等他。这几乎成为了支撑他前行的信念。
一路上,为了生存,他只能采摘一些淡而无味、毫无营养的沼泽地浆果充饥。他极度疲惫又非常虚弱。他的供给已经用完了,就连和他相依为命的鹿皮靴也已经破成了碎片,毡袜已经磨穿了好几个地方,两只脚磨得皮开肉绽、血流不止,受伤的脚踝疼痛难忍,已经僵硬了。
但与胃里的疼痛相比,脚上这点疼痛根本算不了什么。他已经被饥饿折磨得痛不欲生。他似乎无数次嗅到了死亡的味道。
为了填饱肚子,他渴望抓到一只松鸡,但不支的体力终是让他的这个愿望成了泡影。
他只能爬进灯芯草地中,像一头蛮牛一样贪婪而有力地咀嚼起来。
他非常饥饿。他在每一个小水塘里搜寻食物,结果都是枉然。好不容易发现了一条像鲦鱼一般的小鱼,他将一只胳膊伸进水里,水一直没过了肩头,但鱼还是溜走了;他又用两只手在水里抓鱼,可在紧张关头,鱼不但没能抓到,他还不慎落水,整个下半身一直到腰部全都湿透了,还把塘里的水全都搅浑了。他只能静静地等待水中的浑浊物慢慢沉淀。
再次捉鱼时,等到他把水塘的水一罐一罐地舀干了,才发现在一堆石头中有一个罅隙,这个水塘里的鱼可以通往旁边一个更大的鱼塘。可想而知,鱼早就溜走了。万千绝望于一身,于是这个疲惫不堪、饥饿难忍的汉子无力地倒在潮湿的地上,一开始他只是轻声地啜泣,不一会儿就变成了号啕大哭。
这应该是他身陷绝境中绝望的泪吧。
很长很长的时间之后,他不再流泪了,他喝了点热水,还是觉得饥饿,在不安的睡眠中,他梦到了各式各样的宴席和酒会,那里到处都是可口的食物。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了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小女孩就在饥寒交迫中,在温暖而又香喷喷、热腾腾的梦境中永远地睡去,可他很快就醒过来了,因为刺骨的寒风呼呼地刮着,下雪了,而且下的是雨夹雪,大片大片的雪花又冷又湿。
他赶紧上路。他快要饿疯了,只想赶紧走出这片湿地。他摸索着,结果发现了一种草,尝起来酸酸的,他吃掉了所有能找到的这种草。
第二天,雨停了,他强烈的饥饿感也消失了,他突然间丧失了想吃东西的感觉。胃隐隐作痛。
虽然饥饿的痛苦已经不再那么强烈,但他感到自己已经是极度虚弱。不论是采摘浆果还是拔灯芯草根,他都必须不断地停下来休息。他感到舌头又干又胀,而且觉得口苦。更令他难受的是他的心脏,只要走上几分钟,就感觉心脏咚咚乱跳,天旋地转。
居然就在这样的情境下,他逮住了还没有他的小拇指长的两条小鱼。他的胃像在打瞌睡了,饥饿感已经没有那么强烈,胃疼似乎也缓解了下来,他将鱼生吞进去,细细地咀嚼——这时候的吃,纯粹是一种理性的动作:要活下去,就必须要吃东西。
残酷的现实,逼得他已经不再幻想比尔,不再幻想有来自于外界的任何帮助。而支撑他的唯一信念就是“活下去”。
生存和生活本就是两个概念,生存是为了活着而活着,生活是在原本已经温饱的基础上过得更好。
当生命即将消失时,人类最根本的欲望就变成了最原始的欲望,而由这欲望也可以爆发出强大的力量。
3
顽强的求生者
傍晚时分,他又逮住了三条小鱼,吃了两条,留一条当第二天的早餐。他的胃已经一点儿也不觉得难受了——它已经睡着了。
第二天,在阳光的照射下,一些零散的苔藓晒干了,他喝上了热水,暖和了一下身子。那一天他走了不到十英里,第二天走了不到五英里。此时,他走到了一个陌生的地域,驯鹿多了起来,狼也多了起来。狼嗷声响彻荒野。
他非常理智地解开了扎着那个鹿皮口袋的皮绳子,从里面倒出大量未经加工的金沙和金块——如果连命都没有了,再要这些金沙和金块又有什么意义呢?
又到了一个大雾天,饥饿又在他的体内复苏了。他不仅虚弱,还头晕眼花,经常眼前发黑。踉跄和跌跤已是他的家常便饭。有一天,他刚好跌在一个松鸡的巢穴里,便立刻生吃了巢穴里的四只刚孵出来不到一天的小松鸡,牙齿间发出嚼鸡蛋壳一样的声响,引来了母松鸡本能的反抗和报复。
那人便追着母松鸡,结果精疲力尽也没追得到,反把自己累垮了。一头栽倒,面颊被石头划破,背包重重地砸在背上。而无意之中,他发现了比尔的脚印。
第二天还是大雾天,仅剩的那床毯子已经有一半变成了裹脚布。而比尔的脚印消失了。
中午时分,背包越来越让他感到厌烦,于是他又把那袋金子分了一次:直接把部分金子倒在地上。
下午时分,干脆连剩下的那点金子也整个扔掉了。他的身上,就剩下半床毯子、一只白铁皮罐和一支来复枪。
他如今唯一的念头就是活着回去:当金子已经成为了累赘,当生命遭受到了最严峻的威胁,还有什么身外之物是不能放下的呢?
如果早能料到会是这样艰辛的过程和最后一无所有的结果,他还会不会选择出来淘金?
而正在经历饥饿撕裂的痛苦时他居然遇上了一头大棕熊。他的内心充满着强烈的恐惧感,但最终不得不强装摆出最为强壮的姿态,手里握紧猎刀,两眼直盯着棕熊,并野蛮地发出可怕的咆哮,吓退了棕熊。
至此,他又产生了新的恐惧:害怕在饥饿耗尽他最后一点求生力量之前被残暴杀死。因为此时,他不时看见三三两两的狼从他的道路上经过。
傍晚时分,他看见了被狼群猎食的驯鹿的骨头——他便蹲在苔藓地上,衔着那些驯鹿的骨头,用力吮吸着骨头上那些被染成粉红色、带着生命印迹的地方。
在接下来的都是可怕雨雪天气的几天里,他一直仅靠吮吸、咀嚼小驯鹿的那些碎骨头维系生命。他突然想到,他也很可能会在荒野中变成一堆白骨。
他的眼睛似乎已经看不到河流和山谷,所能看见的只有幻想。他的肉体甚至已经不愿意再挣扎,唯独身体里的生命不愿死去,一直鞭策着他向前。
他看到了波光粼粼的海面上,有一艘抛锚停泊的轮船。他觉得那就是幻觉。
到了后来,他裹脚的毯子已经磨破,双脚简直就是两团不成样子的烂肉。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听到了来自他身后的鼻息声——一种艰难的喘息声和咳嗽声。然后,他艰难地看到了一颗灰色狼头。
4
垂死的胜利者
那是一头病狼,它一直跟着他——它希望他这个在死亡线上挣扎的人先它死去。
这时,他发现了一串印迹——手脚并用爬行的印迹。他沿着这条爬行的路线向前走去,结果看到了一只和他的那只一模一样,但已经被锋利的獠牙撕碎了的鹿皮口袋。
那是比尔的鹿皮口袋。比尔一直把它带在身上,直到生命的终点!在比尔毫不犹豫地抛下受伤的同伴时,他有没有想过他自己会落到这样的下场?
他突然笑了,笑声沙哑而又恐怖,就像乌鸦的啼叫;而那只病狼也加入进来,发出一声哀伤的嚎叫。
他扭头离开了。没错,是比尔抛弃了他,但他不会拿比尔那袋金子,也不会去吮吸比尔的骨头。
不过,如果反过来,死的人是他的话,也许比尔就会这样做。
有些事情无需贴上道德的标签。但一切因果都已在冥冥中注定。他想着,摇摇晃晃上路了,他要走向那一艘船。
但他实在是太虚弱了,他只能爬行——像比尔之前一样爬行。他不时昏厥,那只病狼一直跟在他的后面,咳嗽并喘息着。
他的膝盖已经变得和双脚一样鲜血淋漓了,尽管还撕下身上的衬衫垫着膝盖,但身后的苔藓和岩石上还是留下了一路血迹——而那只病狼正贪婪地舔食着他留下的血迹。他突然清晰地看到了自己可能遭遇的结局,除非他能干掉这只狼。
这个念头一产生,就将会演绎着历史上最为残酷的求生悲剧:一个爬行的病人,一只跛行的病狼,两个生灵在荒野中拖着垂死的躯体,猎取对方的生命。
他实在是难以忍受他将要成为这样一只令人作呕、苟延残喘的病狼的腹中餐。
他想活下去。在经历了这种种艰难险阻之后,他想拒绝死亡——就算正处在死神的股掌之中,他也要反抗,不愿死去。
他闭上眼睛,极其小心地使自己镇定下来。即使疲倦像上涨的潮水,从身体的各部分涌了上来,但他意志顽强,坚决不让这令人窒息的疲倦把他完全淹没。
他一动不动。那只病狼的喘息声慢慢由远及近,越来越近,但这个人始终一动不动,他在等着机会。等到那只狼凑到他的耳边,用它那粗糙的干舌头像砂纸一样在他的脸颊上摩擦时,他猛地伸出双手,或者说是他的意志命令双手伸了出去。
他的手指像鹰爪一样弯曲着,可他抓空了——敏捷和准确是需要力气的,而他已经没有力气了。
病狼的忍耐力真是惊人,他的忍耐力也毫不逊色。整整半天,他都一动不动地躺着,与昏迷搏斗,同时也在等待那个要以他为食的家伙,或者说是那个他希望能为自己果腹的家伙。不论是醒着,还是在做梦,他都在等待那喘息声的到来。
终于,在他等了很久很久之后,他终于等到了那条舌头在舔他的手,他用那只被咬破的手抓住了狼的牙床。狼无力地挣扎,那只手无力地卡住不放,同时,另一只手也慢慢摸了过来,一下子把狼按住,然后,整个身子压在狼的身上,他把脸紧紧地抵在狼的喉咙上,嘴里满是狼毛。
坚持了半个小时,他感到一小股暖和的液体缓缓流进他的喉咙。后来,他翻了个身,仰面睡着了。
直到船上的科学考察队成员把他救上了船。
5
写在最后
他获救了。在捕鲸船上,一开始他私藏了许多面包来防备可能发生的饥荒——这是他在荒野上经历饥荒带来的后遗症。但很快,他就恢复了正常,回到了旧金山生活。
读完了这部小说,我们掩卷沉思:
杰克•伦敦的自然主义小说里虽然也表现了“弱肉强食”和“适者生存”,但不得不说,“他”在他的小说里最终能够活着,不仅是幸运,更是奇迹。
你看,在这部小说里,人物生存的自然环境是雨雪冰冻的荒野,他没有食物,没有淡水,没有武器,甚至没有正常的身体:受伤、无力、极度饥荒,与此同时,还有饿狼的惦记。一般人都会在这样的情境之下遭受毁灭,如他的同伴比尔,就葬身狼口,没能走出荒野。而最后,主人公是逃脱了“自然法则”,战胜了困难,战胜了病狼,赢回了自己的生命。
这样的故事结局,就是杰克•伦敦的内心对困境中的人们赋予的美好愿望,是美国式的自然主义——融合有尼采“超人”哲学、点缀着乐观向上色彩、流露出人文主义倾向的自然主义。
我们知道,大自然是强大的,任何个人的努力在大自然面前都显得如此微不足道,但在这部小说中,这个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过名字的主人公,这个貌似已经被整个世界抛弃了的他,杰克•伦敦却赋予了他足够强大的自救能力,这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不甘心轻易地死去,具有顽强的求生意志。
小说中有几句是这样说的:“生,才会觉得苦。死,却没有任何痛。死亡就是睡眠,它意味着结束和安息。既然如此,他为什么不甘心死去呢?”
是的!不论是生活优越的人,还是历经磨难的人,绝大部分人为什么都会不甘心死去,都信奉“好死不如赖活”呢?那是因为我们的生命就只有一次,我们都想在它自然衰竭之前尽力活上一把!活出自己最想成为的样子,活出自己最想看到的模样,活出自己最想拥有的世界!
要做到这样,首先需要我们自身能够迸发出旺盛的生存意志,需要我们高度热爱我们的生命。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好生活的基础。
第二,在自然环境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唯有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才能活下去。
自然环境的恶劣是任何人都改变不了的。但是人虽然改变不了环境,却是可以改变自己。舍弃沉重的金子就是他的改变,也是他最明智的选择。
在生活中,不乏有人为金钱发狂,甚至会为此失去自由、失去生命。如小说中的比尔。我们说,“物为人所用,人不为物所累”,如果性命是为金子而丢掉,那么再多的金子对于已经丢失性命的人而言毫无意义。
在任何情况下,生命高于一切。如果他在这样的环境下还被贪欲困住,他最终也一定会为此而丧命。幸好他一次一次地放下了自己的执念,三次“分金”,最后全部舍弃——他舍弃的不仅仅是金子,还是他保全生命的羁绊。
第三,在危险面前,要有沉稳、自信、强大的心态和智慧,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信念,才能化解危险。
一个被饥饿折腾得晕晕乎乎、摇摇晃晃的人,能够击退一头大棕熊,这不仅仅是幸运,更是沉稳处事的效应。
在大棕熊直立向他走去,并发出试探性的怒吼时,只要他逃跑,棕熊就会追赶,一旦这样,他必丧命于棕熊之下。但他就像一尊雕塑一样立在那里,甚至也野蛮地发出可怕的咆哮,硬是把棕熊吓跑。
在和病狼搏斗之时,他更是冷静、沉着、镇定地和狼斗智斗勇。
在科考工作者发现他的时候,他已经很难称其为“人”,他充其量只是一个活物——他已经看不见东西,也失去了知觉,就像一条巨型虫子,在地上蠕动着前进,但他仍然坚持不懈,挣扎着扭动身体。最后才获救。
总的来说,人只有设法适应远比自己强大的社会和群体,才有希望求得生机。
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预料自己会不会遭遇不幸,也无法得知自己会不会在有一天陷于困境,只希望我们都能记住杰克•伦敦在《热爱生命》里告诉我们的:“万物之中唯此长存——活着,并历经苦痛。能做到这一步便是胜利,即使这场赌博已不再金黄灿灿。”
愿我们都能在《热爱生命》的阅读中,获得激励和鼓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