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弗唯弗居,是以不去。
先不管理解的怎么样,总算背诵下来了,这里又多写下一次,加深印象一次。从这一章我学会了什么呢?
凡事总是相对存在的,你知道什么是美了,自然就知道什么是丑了;知道什么是善了,自然就知道什么是恶了。是黑是白,是难是易,有了对比,就有了分辨。不知道为什么,读这篇的时候,我最先想到的是法律。
法律教会我们什么不可以做。我们生活在这世上,总是有许多好奇,我们到底喜欢什么?我们可以做什么?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当法律告诉我们什么是错的时候,自然就知道怎样做才是对的。而这个什么是错的,就是所谓的底线。
凡事都有个对立面,当你看到一个人有一些不好的习惯,你就知道自己不应该成为那样的人。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我喜欢这句话,这是一种宽阔豁达的心态,我想当我们不想“要”的时候,往往是收获最大的时候。不把自己看太高,其实事实就是自己真的就没那么“高”。俗话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而这世界的奥秘,却更是深不可测的。当你太在乎,就容易陷入一种被“自我绑架”的圈套。太想将什么纳为己有,做了一点点成就就自视过高,都并不可取。
这不仅仅是一种谦虚的态度,更让我想起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豁达。不去追求那些太过沽名钓誉的东西,一身轻快,来到更高的境界,且乐在其中。
弗唯弗居,是以不去。我想这里就是对应前文的升华了。怎样才能不让功德散去?不自居功德。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貌似是一个逻辑,也可能关系不大),那就是唯一不变的就是一切都在改变。一切都会改变,唯一不失去的可能就是不将其视为拥有。这里也存在前文叙述的对比之论。
读了前几章《道德经》,深深体会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很浓烈。但是又不是那么好理解和做到,只能慢慢回味体会。适合与否,还要慢慢验证。“玄之又玄”啊,这又让我想到了“心中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的境界。
最后以“万物作焉而不辞”为此篇文章的结尾,那就让一切都顺其自然的发展吧,对外物如是,对自己也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