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读书读书笔记
中国人为什么缺少公德心?——读《乡土中国》【21/100】

中国人为什么缺少公德心?——读《乡土中国》【21/100】

作者: Cynthia采采 | 来源:发表于2017-01-10 21:29 被阅读236次
    文/妍丫(图片来自网络)

    这事儿,还得从头说起。

    0  1  游牧部落VS乡土村落

    在古代,村落聚集大致有两种形态:游牧部落和农耕村落。

    游牧民族常常组成一个又一个的部落,外出打猎需要团体合作。一个人一旦脱离了群体,很容易挂掉。因此在他们的经验里,团体合作是一个很鲜明的印记,一个团队里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常常很清晰。

    反观中国,基层社会大都是乡土性的,乡土社会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流动。我们的祖祖辈辈都靠土地谋生存,土地固定,人也就跟着不大流动了。

    依存于土地的生产方式,是小农经济。各家自给自足,除了偶尔水利上得大伙儿一起拾掇拾掇,很少需要团队合作。就算是一个小的家庭,也常常各干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人的团体观念很淡薄。

    为什么打麻将这种娱乐游戏在中国很流行,在西方国家却不行?

    便是因中国的文化,大家更爱单打独斗,而非团体合作。

    0  2  中国的社会基层是乡土性的

    乡土性不流动的特点,又造就了怎样的社会形态和人际关系呢?

    首先,是空间隔膜。因着土地的关系,一个聚集的村落的人往往变化不大,各家的田地都是继承的,于是村子里的人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自成一个小世界,甚至与周边的村落都交流甚少。

    其次,是彼此熟知。一个很鲜明的例子,村子里几乎每一个孩子,都是村里人看着长大的。在这样的封闭的小世界里,大家对彼此的生活情况、亲戚关系、个人秉性都很熟悉。

    再次,生活安定。因为不流动,小世界里很少发生新鲜的事,人们的生活都是一个磨子里刻出来的,因此状态很稳定。

    这些特点的存在,也造就出了独特的乡土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独特性:群己界线不明显,任何团体都是以己为中心推出的,富于伸缩性。

    例如,中国的文化中,家的概念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的很。在英美,家庭就包括他和他的妻子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之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情人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在我们生活中,很多团体的界限,常常是模糊的。因着与自己的关系的亲疏、远近、冷热等,划分成了很多可大可小的圈子。

    每个人的人际关系,就像是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自己为圈子的中心,被波纹所推及的其他人,就与自己发生了联系。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乡土社会里人际关系其实是私人与私人的关系,这关系上对应的道德,也是“私德”,因人而异。

    就像孟子所推崇的,爱应因人而异,与墨子的“兼爱”正好相反。难怪孟子会批他无父无君。

    那么问题来了。

    这些,和缺少公德心有什么关系?

    0  3  公德心的缺乏实际是团体道德的缺乏

    我们的文化中,缺乏个人与团队关系的认知,因而缺乏个人与团体之间的关系所应遵守的道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私人的,“私德”就成了主流。

    就像将垃圾倒进小河,在公共区域随地大小便,这个“公共”的团体界限很不明显,人与这个团体之间,应有权利和应尽义务也就不明晰。

    若是在城市里,在一个小区里买了房子,这个“小区”的团体界限就很明显了,大家也会发现小区的公共区域就很少出现上述情况。

    有了清晰的团体界限,权责分明,“公德心”自然也就有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人为什么缺少公德心?——读《乡土中国》【21/10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bwhb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