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一开始想把Damien的另一部作品《爱乐之城》和《爆裂鼓手》一起写完,思索后发现我的觉悟实在不够,《爱乐之城》的蒙太奇手法还是需要大量的独立阐述。
以下是正题—— 关于一位年轻的爵士鼓手在理想和现实、奔跑与安逸、普通或特殊之间堪称 伟大 的追逐。
《爆裂鼓手》:理想主义者的萎靡人生在单亲家庭成长的内向爵士鼓手内曼,因为具有难得的音乐天赋,被录取进入全国最好的音乐学院,谢尔佛音乐学院就读。后来在一次晚间打鼓时,引起了音乐教师弗莱彻的注意(我们姑且称它为“注意”,而非“赏识”),从此开始了与弗莱彻教授相爱相杀的道路。
弗莱彻实在是个魔鬼教师,作为一名成功的音乐家和指挥家,他对自己的激将法教学深信不疑,他粗暴狂野,时常口吐芬芳;他暴戾恣睢,喜怒无常,使内曼难以消受;他逼迫着内曼练习双倍摇摆,“要么成为天才,要么给我死”,甚至拿椅子砸他的头。
《爆裂鼓手》:理想主义者的萎靡人生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弗莱彻的英气。
我承认,如果没有弗莱彻这些令人活经通络、四肢舒展的台词,整部电影的精彩度将会下降百分之五十。
《爆裂鼓手》:理想主义者的萎靡人生就是这样一个魔鬼教师,让年轻的内曼在压抑和痛苦中逐渐掌握了爵士鼓的技巧,成为了学院爵士乐队的核心,同时继承了弗莱彻对音乐和人生的乖戾和偏执——他为了爵士鼓,放弃了生活所有,包括心爱的女友、温暖的家庭、亲密的好友,一意孤行地练习爵士鼓,立下铮铮誓言:
《爆裂鼓手》:理想主义者的萎靡人生 《爆裂鼓手》:理想主义者的萎靡人生年轻时,谁也不想成为普通人。但有人未等实现,已是苍颜白发;有人攥紧拳头,趁着牙齿没有脱落的时候咬紧牙关,也依旧是少年。
为什么喜欢Damien Chazelle?因为他所有的电影,都能告诉人们关于梦想的真相——血泪,汗水,痛苦,舍弃,并不是每个理想主义者都能消受得了的。内曼之所以被称为成功的理想主义者,不仅是因为他凭借努力,赚取了应得的尊重,更是因为他能清楚意识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依靠痛感摸索出一条绝处逢生之路。
作为乐队里最年轻却是最核心的爵士鼓手,他的一举一动都受人关注,又因为阴差阳错地弄丢了别人的乐谱而受到歧视和嘲讽,而弗莱彻近乎苛刻的训练方式,让他不得不24小时沉浸其中,他压抑而愤怒地训练,虎口经常磨出血,血和汗撒在䃰板上,隔着屏幕都疼。
《爆裂鼓手》:理想主义者的萎靡人生他渴望得到弗莱彻的认可,因为他恨他,太恨他了,只有让弗莱彻对他投降,收回那些侮辱自己的混账话,他才能感到灵魂自由,才能在理想中找回真我——让弗莱彻投降,成为他追逐路上的强大动力。
《爆裂鼓手》:理想主义者的萎靡人生后来内曼算是如愿以偿——他在演出前出车祸受了重伤,仍然赶到演出现场进行表演,得到了谢尔佛音乐学院校领导的关注。他们认为弗莱彻有虐待学生的心理变态倾向,并邀请内曼出庭作证,这样便可以辞退弗莱彻。同时弗莱彻已经履行了诺言,将内曼开除学籍,惩罚内曼搞砸了他的名声。
两人同时离开了谢尔佛。内曼扔掉了他的爵士鼓和爵士乐唱片,把它们永远锁进地下室里;他离开了父亲,独自过着日子,在一家咖啡厅当服务员,时而吃一点披萨,平凡而满足。他甚至打电话给前女友,想要复合——他已经放弃了变得伟大的想法,那太幼稚、太不切实际了。
只是一切都不一样了。他在爵士乐酒吧前望而却步,面对着自己曾深爱的音乐,他深深感受到了自己的无能;他鬼鬼祟祟地走进这个酒吧,竟然与弗莱彻面面相觑,更让他无地自容。
师徒二人终于平静地坐下来谈论往事,弗莱彻终于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爆裂鼓手》:理想主义者的萎靡人生因为下一个查理帕克永远不会气馁。内曼眼里突然有闪烁的星光。
果然,只有弗莱彻是他的力量本源。他接受了弗莱彻在JVC(爵士乐表演)的邀请,演奏Whiplash。
电影最后的20分钟,用一段激昂的爵士乐作结,没有过多的台词,是诠释了整部电影的点睛之笔。
最开始弗莱彻忽悠了内曼,给他错的乐谱,让他跟不上节奏出丑,然后故意奚落他“你没有这个天分”;再后来是内曼赤裸裸地反击,没等弗莱彻说话,他自己就开始了一段超级他妈牛逼的solo独奏。
"What are you doing?"
"I'll cue(kill) you."
十五分钟,双倍摇摆,一次比一次快。内曼的双手仍然在流血流汗,听觉渐渐消退,全世界只剩下白色的噪音。他继续着他的独奏,他看见弗莱彻赏识的笑容,在舞台灯光的照耀下熠熠发光。此时此刻,他就是查理帕克,他的耳朵里不再是爵士鼓声,而是梦想之音,真我之音。
《爆裂鼓手》:理想主义者的萎靡人生每个理想主义者都有一个颓靡的人生。它们短暂而充满痛感,荆棘丛生,一路上都在失去,好像从未得到。
但就是这样的人生,却能大放异彩,举世瞩目。
每个颓靡人生的背后,都是偏执而伟大的追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