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100个好家庭报告
大家好,我是一名12岁男孩的妈妈。在孩子的教育上,一路走来,我也是跌跌撞撞,从蹒跚学步,到如今的走走停停。我发现每个孩子都是一片树叶,我们家长既要做大树,给他足够的养分,又要接受他的不同,修剪有度包容有余。
幼儿时期,经常带孩子出去户外活动。小孩子出门都会带很多玩具和零食,每个孩子带的可能都不尽相同,我会鼓励他去和别人交朋友,主动分享玩具和零食,引导他与人沟通及化解矛盾,后来,我发现,即使有小朋友不愿意跟他玩,他也能一个人自娱自乐玩的很开心。平日里,我会将儿歌、中外故事拷贝到U盘里,插卡小音响里播放,慢慢的发现他能自己安静听很久。
上幼儿园,他会主动给老师、小同学讲故事,主持学年的年度测评汇报及六一节目,慢慢的就养成了爱阅读的习惯。我因工作原因知识更新特别快,所以会经常看书、查资料,做一些总结,当孩子看书的时候,我一般都在旁边学习。平日里无论工作再忙,我都会抽时间去幼儿园参加各种亲子及义工活动,更好的了解孩子的校园生活。
鼓励他参加公开的朗诵、讲故事等活动,在小学三年级之前,其实孩子尚小,上台展示是不容易紧张的,并且模仿能力很强,他会主动将评委老师的点评及其他小选手的闪光点运用到自己的活动展示中。他从小就是一个活泼、爱动的孩子,再加上我的严格教育加持,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在公众场合表现也算稳重大方。但事物的发展不可能一直照着我们预想的方向,孩子性格及处事方式很会不断发生变化。
我们每个人都会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下功夫,孩子也一样。他喜欢阅读,喜欢英语脱口秀,语文英语成绩一直不错,进入小学高年级后,我就希望他的时间精力能够适当向数学倾斜点。随着我干预的不断增加,他已经开始有了反抗,后来演变成对抗,干脆对数学进行“摆烂”,除了学校作业不再做任何课堂之外的作业。制定规则、激励引导、软硬兼施、斗智斗勇,对他不具有任何效果。为此我阅读了很多关于亲子教育的书籍,向身边有经验的朋友请教,奈何收效甚微。为此,我十分焦虑。在进行不断的自我反思后,我发现孩子其实是在求关注与不想过多被关注中摇摆,是我自己对他修剪过度,包容不够造成的。
时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前疾驰,似乎就在转眼之间,我的男孩长大了。孩子的心理变化是隐藏的,虽然不像身体上的变化那么显而易见,却也来势汹汹。我会发现孩子从小时候的“话痨”变成了现在的“闷葫芦”,而且他的感情更加细腻,自尊心越来越强烈,最重要的是脾气变得越来越大。我们更是要讲究方式方法,以身作则、尊重平等、合理包容,才能顺畅沟通。
每对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甚至可能倾尽全力让孩子完成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但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是有血有肉的灵魂,我们想让他走的更远,只能做好引领。在孩子需要时做好陪伴,在他想展翅高飞时给予助力,在必要时学会放手。正如中国台湾作家龙应台所说:“父母子女一场,就是看着孩子渐行渐远”。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在成年时价值观基本上都已经完全建立了。从幼年,童年,青少年,到成年,前三个阶段都需要父母的陪伴。每个阶段年龄特点不同,如何陪伴将是一个长期的课题,需要我不断的学习成长。我们都需要不断的学习,沉淀,修行,陪伴我们的孩子成为健康、快乐、阳光的人!
2022.10.1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