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在剧场接住易碎的梦:二零二二乌镇戏剧节纪实

在剧场接住易碎的梦:二零二二乌镇戏剧节纪实

作者: 橘子树枝头睡橘猫 | 来源:发表于2023-08-03 00:55 被阅读0次

    2019—2021—2022,一约既定,我第三次奔赴戏剧乌托邦。
    如今回看这场旅程,或可称之为“勇闯天涯”。2022年11月底,是全面放开之前最风声鹤唳的日子。按照当时严苛的规定,我所在的区是全深圳唯一能够去乌镇的区;出发之前,被通知当地核酸结果出来之前无法进入景区,自然不能入住我预订的乌镇民宿;出发当天,在深圳(出发地)—杭州(落地机场)—桐乡(高速出口)接连做了三次核酸,签了一堆责任自负的承诺书,才终于获准入住景区外的酒店;第二天,在景区门口签了外地人员保证书,才得以进入乌镇;看完第一场戏出来,健康码黄了,站在民宿总台外面不敢声张,和两个相同遭遇的上海姑娘疯狂给桐乡防疫办打电话的无措;当然还有一边赶场看戏、一边掐着点做核酸的紧张忙碌……
    其间种种跌宕,以及从戏剧节归来后摁下快进键的生活,让我在很长时间里都难以完整回顾这趟戏剧之旅。它像是一个易碎的梦,轻巧地悬浮在真与幻之间,我反刍每一个甜蜜的时刻以填平当下的鸿沟,却又难以在冷酷现实中说服自己相信“I deserve it”。但是毫无疑问,如同第九届乌镇戏剧节的主题——“丰 Abundance”,它是丰富的、丰茂的、丰盛的、丰沛的:有排除万难从全国各地赶来的看剧人;有一如往昔应接不暇的古镇嘉年华;有能轻松捡漏现场票的特邀剧目;有借着剧中人的心手眼口,一遍又一遍涌动的情思。

    九个月之后迟来的2022乌镇戏剧节纪实,虽迟但到。

    (以下剧情分析均为2022年写下,于2023年略作增补,故文内均称为“今年”。)

    延续了周末快闪乌镇戏剧节的传统,每次看足三部剧。因为口罩的缘故,今年的现场票相对充裕,于是周六下午顺利地在我的天选剧场(Jane语,因为每次都在这里排到现场票)——秀水廊剧园,买到了《桃花扇》的站票,还在去洗手间的路上迎面遇到了刚从青竞出来的黄磊;然后他跟我走进了同一场《桃花扇》,开场前亲自提醒观众收手机……
    孔尚任的原著《桃花扇》,写明末南京的才子佳人、“明末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与“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两人的爱情故事,并借此透析历史时局的兴衰,以侯方域和李香君二人双双出家为最终结局。肖竞导演此次的改编,在戏剧形式和内容上都有较为先锋的尝试,首先体现在“入戏”和“出戏”的把握之中。100分钟的表演里,演员并非走上台就成了古典人物;幕与幕之间的串场,历史背景、剧情衔接的介绍全部由演员口述表达,于是观剧过程就是反复把观众推进去(融入剧情)又拉出来(回归历史的旁观者),因为过于频繁,所以难免感觉零碎。加之该剧的核心演员只有四名,需要一人分饰多角,且同一人饰演的角色除主要人物(侯方域、李香君、李贞丽、杨文骢/阮大铖)之外,次要人物的呈现在幕与幕之间多有不同,故而难免错乱,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影响了不熟悉原著的观众对剧作逻辑的理解。不过,区分人物身份时,导演着力于通过标志性的衣服和配饰来凸显不同形象,如女演员之一一戴上粉色蝴蝶结,我就知道她是李香君;演员们在台上进行身份转换,换装动作利落,台词衔接流畅,功底还是相当不错的。
    就剧情而言,《桃花扇》对原作故事的还原总体上做得不错,叙事逻辑大致仍以原剧为蓝本,但其中最震撼我的部分莫过于以相当紧凑的表演补全了历史中没有记载的部分人物的命运;全场迸发出最强力量、且最能表现时代记忆和民族血性的时刻莫过于此。演员们以大同小异的句式登场:“世人皆以为某某某如何如何,不!不是这样的!”、“历史上记载某某某如何如何,不!ta可不是……”,行云流水地交代了不曾被正史着墨多少的小人物的结局。“小人物的命运不具历史价值,却是其存在的全部意义。”侯方域和李香君身边的人亦是如此。他们或是二人命运的旁观者,或曾在他们危难时施以援手,又或者因为立场的不同,成为命运悲剧的幕后推手,但他们亦有独立的意义与价值,借此机会抹去历史的蒙昧尘埃。
    本剧对原作的最大改动在于结尾部分。导演说她不满意《桃花扇》原作中二人的结局,于是在这个改编版本里,侯方域和李香君穿上西装与婚纱进行了一段剖白,这也可称为现代性改编的集中体现。李香君说她不能活在过去,不能满足于和侯方域在一起、只活在他的庇护中,要独自一人离开,寻求新的可能性,但在我看来,这种表述是看似现代、实则很苍白的。或许我的解读仍基于明末李香君是一个被时代浪潮裹挟、身不由己的妓女的背景之下,受限于其自带的局限性。在我的主观理解中,她产生意识的觉醒并不意外,但是当她与侯方域分别多年,一朝重逢,她竟然想着还是要离开对方,不能去贵阳避世,感觉思维逻辑与人物的身份和性格脱节了,显得很突兀。演员强调了好几次,孔尚任设置的结局里,侯方域与李香君双双出家,这个结局我们不喜欢。嗯我也不喜欢,但是我觉得既然改编仍基于原有人物架构的基础之上,也没有完全脱离历史,那么强加攀附的现代性结局和过于超前的先锋意识是会显得不太协调的,把它笼统地称作“女性意识觉醒”更难逃刻板印象的藩篱。

    《桃花扇》现场及谢幕

    周六晚19:00的黄金档,留给了赖声川的《十三角关系》。第一次在会展3号看剧,剧场好远好大跑得好累,入场前看到了赖声川但是来不及打招呼;验票的队伍太长,于是晚了15分钟开场。
    尽管个人对谢娜和文章的观感都一般,但这个故事看起来挺有趣,而且我实在不想再看孟京辉的《第七天》了(虽然梅婷和陈明昊都是我很欣赏的演员)。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虽然大家都说中国很少出纯粹喜剧,但这部剧轻松诙谐的色彩还是让人挺放松的,全场笑了很多次~《十三角关系》是老戏新排,剧情主线聚焦于作为原配的花姐(谢娜)在得知丈夫(文章)出轨之后,向小三林小姐取经上课以挽回丈夫的心。剧情听起来很荒谬,而在荒谬之中浮现的婚姻关系、权力关系、家庭关系,构筑了“十三角关系”的交织。
    谢娜真的很适合演这种咋咋呼呼又很夸张的角色,而且捏出来那种娇嗲做作的台湾腔真的很好笑,尤其是打电话到电台的听众里面有一个东北腔的时候,两相对比真的很有意思哈哈哈哈哈,基本是开口笑的程度;文章演出轨男,花姐去林小姐家里抓奸,随手从沙发缝里摸出了出轨男的西装领带,拿在手上挥舞着领带说话,观众都看到她已经掌握了出轨的证据,但是她仍在逼问对面的林小姐,也构成一种极致的荒诞,引人发笑;蔡哥脱了一地的衣服,慌慌张张逐一捡起来,躲在佛像柜后推着柜子躲花姐,好笑x3哈哈哈哈哈!
    戏剧冲突到达顶点的时候应该是花姐和蔡哥都想知道林小姐与对方说了什么,于是花姐假扮成清洁工,蔡哥假扮成空调修理工,潜入林小姐家中探听。结果意外之下,带着伪装的清洁工和空调修理工竟然互生情愫,并且双双约定好要回家中摊牌。两人经过乔装打扮,完全以一种新的身份与对方接触,一直认不出来对方,也是引人发笑又发人深思。人还是一样的人,换了身份,脱去了枷锁,竟然能发现不同的闪光点,重新被对方吸引,是因为什么呢?莫非是另一种生活的陌生化与新鲜感?而伪装除去之后,是否还能继续下去?一个用四川话一个用河南话对话也是喜剧效果拉满,而且竟然完全可以听懂,神奇~
    两个人回家摊牌的时候互相摔卡,说自己这个也不要那个也不要,争相攀比自己看不上这段感情,什么都可以抛弃,应该是全程最爆笑的时刻;文章抽出一张卡往地上一摔,“xx卡,送你!(附带一段功能介绍)”,谢娜也抽出一张卡往地上摔,定格一个搞笑的白鹤亮翅姿势,像两个人玩那种拍花牌的游戏,是有一些幼稚的联想在里面的hhh;气氛最高潮是文章拍出一张卡:“核酸王者卡,送你!做一次送十次,单人单管!”——全场大爆笑鼓掌欢呼,天下苦核酸久矣!
    故事里的支线剧情——阿公和安琪的设置也略谈两句。实话说阿公的人物设计我还能理解,就是和外婆情深意笃,在外婆去世之后相信她转世成了一株兰花,于是每天精心呵护植物和她说话,最后兰花死了,他研究化学,把自己转化成了仙人掌,这其实也是一家之中老一辈不同的爱情形态的展现,且戏份穿插,可以理解;但是安琪的戏份多到和脸谱化到我确实很难理解……小孩明显是个不被父母关心的角色,出场就神神叨叨的,说自己是天使,就喜欢墙壁涂鸦,而且喷涂了地铁车厢,被安排在家里接受劝导,没去上学。她一直认为自己是天使,说自己就是来拯救爸爸妈妈的,这是她的使命,结果她多次试图和父母沟通都没有回应,最后天使衰弱死去。孩子的人物设计没什么新意,而且1999年的本子做改编,除了加核酸梗床垫梗(不知道是否故意为之),应该有一些与时俱进的表达吧,这个小孩简直太不叛逆,也不太符合现实情境了。
    除去剧情,值得一提的是精妙的舞台设计。最左侧的电台布景可以旋转,以此来展示花姐是否正在电台On Air的场景中;林小姐家和蔡家的场景切换则由升降背景板实现,其中林小姐家的房间布置是红色调,摆放了许多中国古典元素的铜制品,甚至还有佛头造像,看似很有中国古典和正统意味的环境,却属于亲密关系中的小三(林小姐的一句台词令我印象深刻,大意是说在两性关系中,运气好的人搭上了车以后就可以一直坐到终点站,但是小三自己只能搭一段时间,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下车,不知道自己的终点在哪里。这么清新脱俗为出轨当三开脱的我也是第一次见……难道这就是公交车的由来?);花姐和蔡六木家的背景是柔和的棕灰色,上面有看似像羽毛又像树叶的图案,与阿公和女儿安琪的经历相互映照。两套居所的布置也与林小姐和花姐的衣物穿着相呼应,花姐以干练电台主播的身份出现时,穿的都是套装,很多时候是正红色的套装;林小姐则常穿白色,隐隐有种“红玫瑰与白玫瑰”的意思在;林小姐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去蔡家的时候,穿了一套和房子布景颜色十分相似的棕灰色套装,也许某种意义上暗示着她向这个家庭妥协。舞台最右侧的设计是一体两面,通过旋转区分场景,分别是安琪打电话的电话亭和蔡哥作为民意代表发表演讲的讲台,空间的利用和配合上非常有序。

    《十三角关系》现场

    把所有剧在一天之内看完也是没谁了,脑容量爆炸……午夜场乌镇大剧院序厅的《单宁》,完全是看在导演张慧之前的作品《杂拌、折罗和沙拉》口碑不错的份上才来的。原本一直在等深圳延期的《杂拌》,结果未曾想蒋奇明在《宇宙探索编辑部》火了,没档期来演话剧,最后取消了……相比《杂拌》的高口碑,《单宁》无疑令人有些失望;尽管因为两个剧场相隔过远,迟到了10分钟进场,也并不妨碍我理解三个女高中生关于友谊并互相扯头花的故事内核。
    应当肯定,张慧对于剧作主题的理解是精巧的:“单宁”是鞣酸(Tannin)一词的音译,它直接影响红酒的酸涩口感;用在剧中,则作为三位主演之间女性关系的隐喻。完整的苹果没有腐坏,便无法被单宁鞣酸所酿造;一段感情没有裂痕,便不会被罅隙趁虚而入。演员的表演是非常鲜活和有感染力的,但是剧情本身无论设置多少冲突,如果其内核始终以女性之间的比较和嫉妒、与同一名男性的关系等作为矛盾点,来透析三个女高中生在友谊中面对不同情境时的各异表现,哪怕结尾以死亡作为冲击,其呈现的心理和人性之“复杂”又何其单调。
    Shiira毫无疑问是友谊中的主导者,她开朗外向,具有绝对的自信和掌控力,但是也霸道、盛气凌人、言辞尖锐,不自觉或者故意地PUA别人(值得玩味的是,Shiira的名字中,有一个i是多余的,这或许也形成了剧作的暗示)。Engres是唯唯诺诺小跟班,一直崇拜和仰视Shiira,附和她对另一位文静乖巧的好学生Sky的不满。Shiira说把Engres当最好的朋友,带她来自己继父的单宁酒窖,此刻Shiira和Engres是三人友谊中的同盟;但关系有高低,借着酒劲儿,Shiira掐了Engres的脖子,自此以“掐脖子”的行为构建了友谊当中循环压制的关系链。
    Shiira怂恿Engres和她一起杀了Sky,在逼迫下Engres就犯,但是偷偷打电话叫Sky过来想解除误会;Sky来了之后,与Shiira和好,Engres被冷落了,此刻Sky和Shiira的同盟形成;Sky提议Engres在这里排练《仲夏夜之梦》,排练过程中Sky扮演了万人迷,Engres借着剧情掐Sky脖子,形成了剧中和剧外的同步观照。
    夜色渐深,Sky要走,Shiira百般挽留,甚至不惜划伤自己,回忆和她从小结识的往事,还问她想不想知道自己的狗狗雪球去哪了,结果(毫不让观众意外)雪球被Shiira淹死在单宁酒窖了。此刻Engres充当和事佬,Sky扑上去掐Shiira脖子,掐脖子循环完成,但不成功……Sky被Shiira反杀,Engres报警,Shiira缓缓走到她的身后,全剧终。
    一部分观众会借由这出剧,在三个女孩儿的友谊状态中回顾自己在关系中的位置。对此产生共鸣的观众大多将自我认知放置于Engres的身份当中(Sky也有,但不多,毕竟乖乖女好学生不太容易当),涌起复杂难言的情愫,自觉获得一份“理解”与“懂得”;但从我的角度来看,此类与观众的情感联结是浮于表面的。此外,剧作中提到了猎巫行动,并通过角色之口表达了“要做女巫,不要做乖乖女,深夜不要回家”的意味,因为在当时的情境下,只要你没有顺从社会的规训,就会被当作“女巫”,成为被猎捕的对象;然而,一味标榜自己是“女巫”,认为她人的劝告与劝阻都是被驯化的产物,追求石破天惊的行为甚至精神意义上的狂悖错乱,并将其视作自我——则无疑是一种自负。
    说实话这部剧比较惊艳我的只有两处。一是舞台设计,单宁酒窖的布置特别酷,舞台多媒体的呈现方式营造了很不错的空间立体感,灯光投影的补充叙事上佳,但是最底层的沙发等布景坐在最后一排的观众并看不见,视线遮挡比较严重;二是其中引用的一句台词:“我是凭借不为人所知的那部分自己而活着。”——彼得·汉德克。

    《单宁》舞台与谢幕

    “我是凭借不为人所知的那部分自己而活着。”
    观众席的灯光熄灭,剧场舞台上的灯光亮起。黑暗容纳了我不为人所知的心绪,光明向我涌来,将我用力地包裹,安放在一处安全的角落。
    剧场真的是个很神奇的地方。它真实又荒诞,包容又苛刻,瞬时又永恒;它撕裂幻想,构筑希望,承载使命——
    它接住了我易碎的梦。

    本文所有文字为原创,所有图片均为个人自摄,请勿二传二改,感谢您对原创的支持和保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剧场接住易碎的梦:二零二二乌镇戏剧节纪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ckzx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