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这句话出自《孟子》。大意是人生苦短,世事茫茫,能成大事者,贵在目标与行为的选择。如果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将会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为碌碌无为的人。所以,一定要舍弃一些事不做,聚焦要事,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管理学上有一句话,“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还有相近的一句话,“别用肢体上的勤奋来掩盖思想上的懒惰”。这两句话说的基本是同一个意思:不要成为低水平的勤奋者。现代人的这两句话,也诠释和印证了孟子的观点“有所不为,而后有为”。
那么如何来区分“琐事”,选择“要事”呢?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是否了解自己?清楚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想要什么,知道自己的目标和方向?
可能有很多人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或者思考了、但没有考虑清楚。
建议大家一定要思考一下,搞清楚这个问题!思考的时候,可以采用系统思考的方法,具体的可以参见邱昭良博士的《系统思考实践篇》,或者美国丹尼斯.舍伍德教授《系统思考》白金版。
在深入、全面了解自己之后,就可以确定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了。
特别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方向和目标,不一定是单一的,应该是目标族,是多个相互平衡、相互支持、不同优先级的目标组成的目标体系。如,当前工作中的目标,个人提升目标,家庭财务目标,养育孩子目标,等等。但目标也不宜过多,不建议超过3个。
现在来回答前面那个问题,如何来区分“琐事”,选择“要事”?
答案就是,根据事情与目标关联度进行区分和选择。
无助于任何目标实现的事情,就是无价值、无意义的琐事,放弃!
有助于目标实现的事情,选出来;……
多说一句,如果关注目标多的话,选择“要事”,可能就需要用到决策树或者决策矩阵。有需要的同学,可以研究一下,也不复杂。
区分了“琐事”,选择了“要事”后,就可以有所不为,有所必为。“琐事”不为,“要事”必为。然后,这么坚持下去……
在这个坚持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两点变化:
第一:目标本身的重要性会发生变化,优先级也会随之调整,原来重要的目标,可能会变得次要,变得不重要,从目标族中去除;次要目标可能变成首要目标;也会增加新的目标
这个地方是不是有点抽象?我们举个具体例子:
在某个时期,身体状况恶化,有三高、脂肪肝等,危及健康。这时,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就是首要目标,跑步、游泳等列为首要的“要事”;而工作目标、个人提升目标,就是次要的了。
过了一个时期,身体各项指标正常了,跑步、游泳已变成了习惯,上瘾了,那锻炼身体就没必要继续列为首要目标了。可能需要把工作目标列为首要目标,工作相关事情列为要事,争取加薪、提高收入。
又过了一个时期,工作也基本稳定,进入一个平台期,看到了天花板。这时,可能需要把个人提升列为首要目标,争取新平台,打破天花板。
第二:“要事”会变成“次要事”,或“琐事”;也会增加新的“要事”
目标变化的时候,和其关联的“要事”当然会发生变化;目标没变的时候,其关联的“要事”也可能变化。
比如,同样是“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这个目标,在初期,散步为主,散步就是“要事”;持续一段时间呢,跑步可能成为“要事”;再继续下去,要增加跳绳、游泳为“要事”。
各位朋友,相信大家对“有所不为,而后有为”更多了一些认识。只要我们抓住要事,不为琐事,必将会有一番作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