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书
读书重要,让我们多一个了解世界、人生的途径。读什么书,更重要,不是什么书,都能帮助我们认识人生、社会、世界。有些书,让我们明智,有些书,让我们愚蠢。我们要注意开卷有益的绝对性,不要过度崇拜书卷,不宜以为所有的书,都能引领我们到达罗马。开卷有益是有范围的,不是没有疆域。孟子早就对人们过于崇拜书,发过这样诫言:尽信书,不如无书。无书,可能让人无知,但尽信书说不定让人误入歧途。读书看似巧小事,能不慎乎?要想避免读书的歧路,就需要以批判的眼光去读,书与书广为联系,互为印证,书与现实,互相对比,映照。独立思考出真知,轻言盲从入歧路。
恶 名
人一旦恶名加身,真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不是有三人成虎的典故吗?不是有“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名言吗?一些恶劣的论调,有时不随时间而消亡,甚至沉渣泛起,给人们增加困惑,消减人们对历史真实的认识。对什么事都深入的人还好,不会影响判断。对什么事都停留在表层的人,却可能带弯,形成偏见。如罩在鲁迅先生头上的汉奸之名,无论生前,还是死后,哪怕他自辩,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无法跳出这个怪圈。很多时侯,历史是扑朔迷离的,在同一个人身上,往往集结着矛盾的说辞,需要去辨别,去伪存真。打磨出历史的明镜,现实也变得清晰、泾渭分明。流言产生后,不少是灭不尽的。它会传染给简单的头脑。在智慧面前,它无所遁形。
黄金与泥沙
帕斯捷尔纳克与《日瓦戈医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面镜子,可以把斑杂的现实照亮。时代与国别不能限制一个人思想的翅膀。时间是公正的,它不会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一切人、事都会得到客观公允的评价。正如刘禹锡所言:“莫道谗言如浪深,莫道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真金什么时侯都是真金,不会变成泥沙。
文字之道
文字贵在道。追寻人之道,追寻天之道。人之道,上升为天之道,是一种境界的提升。扎实的人道,结实的天道,是人需要践行的,需要好好填充。何止文字,其他亦如此。当一个人感到天地苍茫之时,他已在用宇宙的情感,观照世界万事万物。
时代之潮
一个人的声音可能微不足道,一个平台或许很小,但每一个正直的声音站立起来,汇聚起来,就会形成波澜壮阔的时代正义之潮。一个国家有福了,每一个人有福了。
名言中的“潜台词”
“位卑未敢忘忧国”,宋代的陆游这样说,是一种谦辞。对于我们草根,就是一种志向,虽然人微言轻,话没多大的分量。明末清初的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是对我们普通人的一种感召。每个人最好都要有一种社会责任与担当。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明代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撰有一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是告诉人们,读书不忘救国。他的倡议,当然是针对天下所有读书人。
我喜欢这些含义丰富的句子,因为它们的草根本色、平民色彩,平等的人文精神,正直的社会担当。
卑鄙与“软刀子”
邱毅视频风行网络,大肆造谣,恬不知耻。让我想到北岛的一句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也让我想到鲁迅先生提到的“软刀子”。时光恍惚了,但鲁迅、北岛的话,在现实里还具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给我们警醒。
睁眼与异辞
鲁迅作为一面镜子,给我们许多参照,如中国人的不愿睁眼。从普通意义也好理解,谁愿意去看现实里发生的不愉快呢?谁不想舒服一些。但人人都闭上眼,情况将更糟糕,因为不愉快可以发生在别人身上,就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谁能有超出现实的豁免权呢?我们抱着侥幸,不愿去看,去说。对去看、去说的人却有异辞,以为搅了自己的好梦。因而我信服济宁一个读书人的话:我们离现代文明还有很漫长的路。
良心与良知
公元2020年4月22日,留了几句言,被精选、发布,值得纪念。留言如下:“守护好这颗良心,维护好自己的良知。如果我们屡屡让这颗良心受辱,那么我们的良知在不断减少。这个世界还有希望吗?”很羡慕那个向方方老师献花的人。
真 话
索尔仁尼琴是俄罗斯的良心。他说,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真话胜过千金。真话代表的精神,不是物质能替代的。从王实话的野百合花枯萎开始,说真话的土壤就一步步盐碱化,我们的国家与人民经历了很多曲折,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很多人接受了教训,也有例外的。别人的苦难,没经历过,也要学着理解、体会。没有一个人是一座孤岛。别人的经历,会不会落在自己身上?谁能保证自己能完全置于事外,独善其身?任何的侥幸,都经不起现实的推敲。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真话无疑是一种助推器。时代无论怎么变,都需要人们的真话。这次的疫情,不是这样吗?不讲真话,受损害的是人民的利益。这个人民不是抽象的概念,就是具体的你、我、他。这个利益,也不仅是金钱,甚至是生命。
致 敬
公元2020年4月23日,向南京的吕效平教授致敬,致敬的根由当然是他铁骨铮铮的个人声明。
个人与社会
崔永元、钟南山、方方……张文宏、北岛……行业不同,境遇相似。我有时想,这已不是一个人的进与退,这牵涉到一个行业,其他行业,甚至整个社会的进与退。
思想的罗马
思想是空中楼阁吗?在一个人的心田里,它是怎样生根、发芽的?只有常识的种子,才能长成实实在在的思想之树。只有人性,注入其内,才能闪烁思想的光芒。只有真、善、美滋养的思想,才有穿透现实迷雾的眼睛。思想的生成,往往有移花接木的时侯。盖房子,最下一层,最好要用真实的基石。很多时侯,我们自以为思想的底层已经结实,直接盖二层,三层。孰不知没有第一层托底,没有第一层作为基准,作为参照。上面的石料的质量,就不好辨别。最后金石混杂,思想不再结实,如糠一般,一摸就断。我们欣赏着思想之树的壮茂,以此看世界。虚幻的海市蜃楼,我们还以为是真实的楼阁。如果没有反思、反省的镜子,就无法检视思想的杂质,更遑论剔除。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千万条路,哪一条是通向罗马的?有人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我感觉好像不是这样。如果说每个人都到了罗马,是不是同一个罗马呢?每个人都会到罗马,到的肯定是自己的罗马。
道的远近
“德不配位,必有祸殃”一语出自《周易、系辞下》。近两年见这句话较多。它的意思是一个人的德行与职位不匹配,一定会惹祸上身。像这样一句话,我多少感到绝对一些。我们发现德不配位的现象存在,并没有得到惩罚,这怎么解释呢?我以为不能理解的绝对,道有自己的尺度,不以我们的判断为标准。真正的道有自己的标准。我们以为一个人德不配位,并不意味着此人一定有祸殃。因为我们理解的道的尺度与真正的道有差距。我感觉,一个人偏离道不到一定程度,也不会遭受大祸。只有达到一定的人与物不满时,社会与世界才会重新洗牌,创造一个新秩序,寻求一种新平衡。很多朝代的兴,是因其行人道,符天道,才有蓬勃的生命力。很多朝代的衰,在于违人道,逆天道,才阴沟里翻船。何止朝代,世界万物,皆如此理。为何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不在道,而在人,在人离道的远与近,远则阻,近则顺。
爱憎分明论古今
前几天读了一首七律,有如下感想:秦始皇功业很大,焚书坑儒,就能一笔抹杀吗?崇法贬儒的秦朝,很快就消失在历史长河的深处。孔学并不是秕糠,一文不值,仁爱才是王道,才是安邦定国的根本。书没了,儒没了,天下就太平了吗?
秦的政法当然不妨一学,但焚书坑儒不用探讨,作为后人,我们也应该知道这绝非王道。政治家们有秦始皇一样治理国家的抱负,没什么,但要是有极强的崇法贬儒的思想,一个国家与民众就极有可能身处险境。
对历史的评价,往往与现实相关。功绩不言表,也无伤大局,但错误忽略掉,可能让人身受其害。客观公正的评价历史,太重要了。对历史上的非与曲,不进行否定、警惕,可能会殃及现实。历史与现实,那可是打断骨头连着筋。今人能不慎乎?
评人论事看真伪
最近数月,从网上了解了很多人与事,包括他们的信息,比如崔永元,对这样一个公众人物,以前我对他的发言很迟钝,不在意。现在我觉得他的一些言论,可以一看,他活跃于社会前沿,他关注的问题,往往是社会热点。再如大家公认的钟南山、张文宏、北岛等,他们的言论,可信度还是很大的。
我还了解了胡锡进、司马南、邱毅等人,他们以往如何不好评价(只知九牛一毛,司马南打假气功,还可肯定,邱毅反台独,还是让人欣赏,这都是过往),但最近他们数月的言行,基本上都给自己整了幅新素描,刷新成了新的面目。如胡在微博上核弹头的倡议。有篇文章说,司马南与三国时他的本家司马懿相似,心眼多,擅长迂回战,说的实在有些道理。我倒认为此人更像一机敏狡诈的马蜂,冷不定地蛰人,蛰完人就跑。让人防不胜防,只能干生闷气。谁也不能保证任何人,什么时候的言行,都完美无瑕。看这些有影响力的人物,不宜全信,把他们的话掰开了,揉碎了,睁开我们自己的眼睛,仔细分析一下,得出的结论,才更可靠。
世界读书日感言
读书不是让我们变成一只蚕,结茧,睡觉,做梦,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读书是让我们睁开眼睛,去看更广阔的世界,去关注更多的人们。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告诉我们,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大家的悲欢紧密相关,因为我们都是人类的一员。
法律与权利
论法律的重要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如不能保护方方,法律一样不会保护圆圆。法律一旦消失,一切将进入无序,每个人都将陷入危险。没有人置身于法律之外。法律就在身边,不能逾越底线!学好法,要懂法。疑难问题,都应诉诸于法律。尊重法律,保护每一个公民的权利!
桃花源与五指山
我总觉得人间是没有桃花源的,一切不过是一种美好的想象,没有谁能跳出现实的五指山。我们可以一时打个盹,做个梦,但总有睁开眼的时侯。
思想的法则
从一篇文中抽出几个词:爱国情怀、内外有别、同族同心、家国同构、敌拥我反……
平等、博爱、真理、正义、权利……
是不是所有时侯,这些词都能严丝合缝,完全重叠?它们的内涵与外延是否一致?不同的词涵盖了不同的思想范畴,不同的词又呈现出不同的格局。混淆了词的界限,同一件事的结论,有时就相反。看似抽象的词,能小觑乎?判断一件事,传统文化理念、公民文化观念中,哪类词我们用的最多?哪些词会成为我们心中的法则?哪些词会让我们走向思想的山峰?
如果不是终极含义的词,就得注意这个词的内涵与外延,跳出概念的庐山,才能看清庐山的全景。
作者简介:
王海青,1981年生,山东省济宁市人。小学教师。济宁散文学会理事。济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见于《山东教育》、《快乐写作》、《山东文学》、《崛起》、《大运河文学》等刊物。作品受到多个公众号推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