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氏族发祥地在哪里?

作者: 孔孟之乡 | 来源:发表于2017-07-13 00:34 被阅读20次
    伏羲画像

    谁是中华民族的百王之先、人文始祖?他的源头在哪里?请看邹鲁文化研究专家贾庆超教授的解析:

    太昊伏羲氏族的发祥

    ——任城(济宁)文化的源头

    主持人李慧林:回眸人类社会历史,探索新时代文化现象。欢迎收看《人文任城》。大家都知道我们济宁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却很少知道任城是太昊伏羲氏族的发祥地。今天我们请来济宁职业技术学院贾庆超教授讲述那些古老的历史。贾教授您好(主持人好)。

    (片花:贾庆超,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邹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济宁市突出贡献专家。长期从事邹鲁文化和儒家文化的研究)

    李:探索人类文明的起源,是常谈常新的永恒性话题。要谈任城文明的起源不得不从远古说起,追溯远古自然要说到三皇五帝,三皇五帝各指谁呢?

    贾:具体到三皇五帝这八位先祖的名号,说法不太统一,但一般认为三皇是太昊(伏羲)、少昊、神农(炎帝),有的把少昊说成祝融或帝喾;五帝是黄帝、颛顼、尧、舜、禹;把太昊伏羲作为三皇五帝之首是没有歧义的。其实,这都不是确指个体的人,而是原始社会末期父系制部落的代表,代表着文明演进的过程、时段。先秦时代成书的《吕氏春秋》、《世本》已将太昊、伏羲合为一体,统称太昊伏羲氏。《汉书·古今人表》定格为“上上圣人”,以后通称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百王之先。

    李:哦!百王之先、上上圣人、人文始祖,与我们任城有什么关系吗?

    贾:不仅有,而且太直接了。干脆一点说:任城济宁一带就是太昊伏羲氏族的发祥地。这一带文明起源很早,考古发掘的北辛文化类型证明8000年前就已进入了锄耕农业阶段。夏王朝产生之前有一个部落方国时代,任国就是“有仍氏”建立的部落方国,较早跨入国家文明的门槛。古代“仍”、“任”二字同音通用,夏商时期称之为“仍国”、“有仍氏国”或“任国”,其后习惯只称“任”而不再称“仍”了。战国时期,孟子多次来到任国,他与任国国君的弟弟季任有深厚交往,二人互相馈赠礼物;战国末期,任国被楚国所灭;秦代统一后设任城县;汉代、唐代又设任城国;元代至正年间(约公元1350年前后)济宁州治由巨野迁至任城,从此改称济宁。

    李:也就是说700年之前我们这里一直称任城,任城是济宁的前身,先前的名字。

    贾:对!如果对任城历史文化渊源给予定位,就是两句话:从地理环境上说,属于泰蒙山脉西麓——汶泗流域的腹心地带——邹鲁地区的中西部,波及鲁西南;从文化的脉承关系上讲,属于东夷昊族文化圈及其之后衍生的孔孟儒家文化。

    李:噢,任城的历史定位有这么几个关键词:泰蒙山脉,汶泗流域,邹鲁地区,东夷昊族,孔孟文化。那东夷昊族……

    贾:东夷昊族就是太昊伏羲氏族,相当于考古学上的大汶口文化时期,是母系制后期向父系制过渡和父系制初期阶段,大致距今7500年到5500年之间吧。明确而最早提到“任”是太昊的后裔故地的文献资料,是《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中的记载:“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昊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尔后的史书典籍均以此为据。

    李:“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昊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说的什么意思呢?

    贾:这句记载虽然简短,但指意明确,内涵深刻。大致包含四层意思:一是通过祭祀地望标明地理位置;二是“凤姓”族系,风即凤凰的“凤”,属于原始凤鸟图腾崇拜,后面我还要专讲;三是主持太昊和济水神的祭祀,属于太昊后裔,也就是太昊之墟;四是以这种古老的资格与特殊身份,建立和稳定中原各国。

    李:噢,那你就先说一下这四个小国的地理位置吧?

    贾:这四个小国集中处于今济宁市及其周边范围,东起蒙山,西到济水,南邻微山湖,北接大汶河,即泗河的中上游地带,这里才是太昊伏羲氏族独立起源的发祥地,而不是从黄河中上游或其他地域迁徙流传过来的。这是《左传》经文明确无误的记载,而其他地区多是由“注疏”引发,缺乏如同《左传》这样的经典记载和考古学的支持。

    李:这个问题太重要了!河南淮阳说太昊伏羲是从他那儿流布到我们山东的。请你具体讲一下。

    贾:从地理学上来讲,河南淮阳属于洪泛平原,人类文明起源不会太早;再从考古学上来看,当地最早的平粮台遗址出土的东西主要是龙山期的,早期的可达大汶口文化后期,应当属于大汶口文化的亚地方文化类型。唐兰、王献唐先生的“太昊伏羲氏族创造了大汶口文化”的论断,几十年前已为学界公认,那么,淮阳史前新石器文化的归属,即三皇五帝的根源也就不言而喻了!

    李:呵!太昊伏羲氏族的根还是在泗河流域。那就请你继续把太昊后裔的四个小国说清楚吧!

    贾:首先提到任国,就是今天的任城、济宁驻地了,所以《济宁直隶州治》称任城为“青帝之墟”,“青帝”即东方太阳大帝——太昊伏羲,“墟”即故土旧地、诞生地;宿国,位于今任城、汶上与宁阳交界一带,春秋时被宋国所夺,宿人南迁,定居苏北,所以叫宿迁;须句(古字古音为勾),今梁山东平一带,当邾国侵犯须句时,由于须句是鲁僖公的母亲成风的娘家(也就是鲁僖公的姥姥家),成风便对鲁僖公说“崇明祀,保小寡,周礼也”,“若封须句,是崇昊、济而修祀”,又以太昊故居旧邦的身份寻求鲁国保护,让鲁国出兵伐邾而复国;颛臾,今泗水东部,除对太昊的祭祀之外,还主持对蒙山神的祭祀,《论语》有孔子曰“先王以为东蒙主”,孔子从维护颛臾的古老地位出发,反对季氏攻打颛臾。说明直到春秋时代的颛臾虽然成为鲁国附庸,但也保持相对独立性。

    李:寻根溯源的关键词又在“祭祀”,主持祭祀说明了什么?

    贾:《左传》多次提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代把祭祀与军事作为国家最大的两件事,一个是硬件,一个是软件。军事的重要不用再说,尤其在部落诸侯纷争兼并的年代。祭祀的作用和意义就是运用祖先神灵统一人心,焕发爱国爱民的民族情结,凝聚意志,保家卫国,即儒家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并且对祭祀的要求非常严格,只限本族,紧紧依循和维护族统血统、血缘祖根。《左传》说:“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即神灵不享受外族人的祭祀香火,黎民百姓也不祭祀别族的神灵。直到现在还有这种传统的影子,当嘲笑一个人从根上错了之后,就说“你不看谁的林,光知道哭”,“哭错林了”就是连最起码的族系血缘宗亲分不清,当然是最荒唐可笑的。《左传·哀公六年》记楚昭王患病,占卜的人说是黄河之神在作怪,劝楚昭王祭祀黄河,昭王却执意不肯,说“三代命祀,祭不越望”,即夏商周以来规定的祭祀制度,不准超过本国的山川土地,自己受命祭祀的领地在江南,与黄河无缘,显现一种理性的固本精神。所以孔子听后赞扬道:“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国也宜哉!”认为这么一个懂得大道理的国王不会失国。任国既祭祀先祖太昊,又主持济水神的祭祀,不仅说明对名山大川的崇拜,也说明西部地望已达到与黄河并行而流的济水。所以,《吕氏春秋》高诱注曰:“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死,祀于东方。”既然起于东方,也要葬于东方,自然要被东方后裔长久祭祀了。

    李:噢,任城济宁是名副其实的太昊之裔、青帝之墟。这些古典现象还接今天的地气吗?或者说现在还有祭祀的遗址、踪迹可寻吗?

    贾:不仅有,而且众多,密集性的,还是国营与民营合作联办的,平日的旅游,节日的庙会,蔚为壮观,至为罕见。首先要说两城陈庄伏羲女娲陵,特点有三:一是年代最早,《汉书·地理志》有载,以后史不绝书。现在矗立的主殿系北宋建筑风格,时为“大宋熙宁七年”即公元1074年,还是重修。二是依山建陵,陵上建庙,陵庙合一。孔子说“古者墓而不坟”,

    即上古时代埋葬后不堆坟头,尔后在陵墓上建享堂、庙宇进行祭祀,体现古代礼仪葬制;三是北依群山,南临独山湖,山环水抱,湖光山色,奠定了人文初创、易学演绎的优美生态环境。

    李:听说规模最为盛大的一处,要数邹城郭里凫山脚下的伏羲女娲庙了?

    贾:对!世世代代民间亲切地称为“爷娘庙”。它依据山势,分上中下三路布局,中路主建筑为羲皇殿,上下两路供奉众多帝王和神仙。气势恢宏像个小圆明园,让人产生震撼。庙中碑碣甚多,雕刻精美,最早的有唐代《重修伏羲庙碑》,最为高大的是明万历《纲纪碑》,至今耸立。“纲纪”就是皇纲帝王谱,从太昊一直到明神宗,共计载刻正统13朝234名帝王年号及其在位时间。全文2950字。通史跨度之长,皇帝年号之清晰,在位时间之确凿,接续时代之谨严,镌刻文字之简约,在中国碑刻群中绝世无双。所以我把它称作“中国皇统第一碑”。

    李:听说嘉祥城西、卧龙山坡的长直集伏羲庙,也很有价值。

    贾:对!站在那里向西俯瞰就是远古茫茫的大野泽与黄河、济水了,属于海拔较低的鲁西南黄泛冲积平原。所谓“实司太昊与有济之祀”,明显是为任国的西部边界,从而实现与西部中原文化的交合与对接。

    李:通过这些文物史迹和生活现象,请你对太昊伏羲氏族的起源及其主要活动区域作以总结概括。

    贾:好!三皇五帝的根源还是以邹鲁为中心的汶泗流域,东起蒙山,西到济水,泰山以南,淮河以北,黄河下游、黄淮平原,包括鲁西、鲁南、苏北、皖北、豫东广大地区,形成风俗习惯相同、文化命脉一致的独特的文化类型和地缘关系。

    汶泗流域为什么会成为三皇五帝的摇篮?太昊伏羲氏族创始的文明如何流布全国?请看邹鲁文化研究专家贾庆超教授的解析:

    太昊伏羲氏族的发祥

    ——中华民族的同根共源

    主持人李慧林:贾教授,上次您从文献记载与祭祀的地理位置上谈了任城一带就是太昊伏羲氏族的发祥地。还要深入剖析,诞生这种文明,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贾:文化追根溯源必须按地理“流域”而断,四大文明古国的起源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尼罗河流域诞生了古埃及文明,西亚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发育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恒河流域缔造了古印度文明,黄河长江流域崛起了华夏文明。今天我们所谈的是在黄河下游、泰沂山脉西麓诞生的汶泗流域文明,最早可推至50万—120万年前的沂源猿人,以及5万年前的新泰智人。这些原始先民在汶泗流域发育成熟继而向全国流布,这是总体发展趋势。

    李:文明起源都是有地域特点的,有山水之根的。是否可以说,古老悠久、独立起源、持续发展,这三大特征是衡量、考证一切文明起源的标尺?

    贾:很对!以邹鲁为中心的汶泗流域,是太昊伏羲氏族的发祥地、大本营,从目前多种学科资料论证,应是确定无疑。人类发祥的“三部曲”是以山为根,以水为源,依山傍水,沿河而居,然后才去开发大平原。同时,也不可否认在发展流布的过程当中,有各种迂回、倒流的现象,不断分化、征战、兼并、融合、迁徙是正常的,必然的。各分支族系每到一地,有的仍然打着部落联盟的总旗号,继续旧有的名字,或以“氏”重新命名,这叫“族迁名随”。即使掺杂进新的地域名号,但从根本神韵上依然呈现东方少昊伏羲氏族“自东而西而南而北”演进的历史足迹,所有波及之处,应视为他的再生或再迁。这与考古发掘的大汶口文化的中心分布区域及流布形态完全吻合,既说明汶泗流域是太昊伏羲氏的发祥地,又说明大汶口文化就是东夷昊族文化。

    李:好!你的立足点很坚实,思路很清晰。首先从起源和流布的基本形态、趋势上,紧紧把握文化演进的脉络和轨迹。

    贾:是啊!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框架的建构。近几年我一直坚持和倡导地理学、考古学、文献学、民俗学、社会学、比较学、哲学等等,多学科综合研究,齐头并进互相印证,从而可以看出:具备汶泗流域这么古老悠久、独立起源、持续发展三大特征的地区,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至为罕见。如果说,中国是世界古老文明唯一没有中断的国家,那么,汶泗邹鲁地区则是中国唯一没有中断的地区。

    李:强调我们这一地区的核心作用,与文明起源多元化、甚至“多元一体”的观点是否矛盾?

    贾:不矛盾!这就不得不讲明“多元”与“一体”的辩证关系。一是“多元”不等于无核心,无核心无统一的“多元”是一盘散沙,永远不会成为“一体”,这就要求统一的因素,核心的作用;二是不同区域的“多元”是基础,是个性,是必要条件,但不是目的,融汇统一为“一体”才是目的,是主流,是趋势。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大团结、大和谐、大一统,也就是孔子归纳的《春秋》精神、社会理想——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这就要看在多元的统一中,谁的凝聚力最强,谁的辐射面最广,谁最能代表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以太昊伏羲氏族为引领的父系制文明、大汶口文化,生命力非常强悍,很快成为征服各方而席卷全国的历史潮流。

    李:您能举几个例子,说明对其他地区和民族的影响吗?

    贾: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后期发现了许多大汶口文化器物,即山东人的生活遗存,逐步取而代之。伏羲女娲抟土作人,济世补天,滚磨成亲,洪水之后再生人类的“兄妹婚姻”等神话传说,不仅流行东方汉人典籍,而且在众多少数民族(如西南苗瑶彝族)中传唱不衰。河南南阳、四川、陕北等地的汉画像石雕刻,也以伏羲女娲为主要题材。特别是那幅唐代吐鲁番绢画(新疆高昌故址阿斯塔那出土),官态富丽,雍容华贵,给伏羲加上维吾尔族的小胡子,包装与审美明显西域风情化了,但其人首蛇身的主体内涵未变。说明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不同地域的民族受东方文化的影响,逐渐将伏羲女娲同化为自己的祖先,共认自己也是龙的传人。

    李:这巨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影响力,最终还要取决于他的发明创造。他究竟做了些什么,有哪些突出的历史贡献?

    贾:《周易》中说得比较全面,你的普通话说得好,请你读一下吧——

    李:“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贾:结绳为网、以佃以渔表明渔猎经济时代。是说伏羲初创人文时,上观天文,下观地理,近观人间,远观万物,依据天地自然和人类发育的法则,制成八卦,治理天下。阴阳八卦作为古老的文化符号,表征着中国文字的先声和理念的先河,标明哲学思维的诞生。

    李:哦,据说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之所以成为现代电子计算机之父,就是由于受阴阳八卦二进制的启发影响。

    贾:是的,尽管时代不同,生产生活方式不同,但一切人文科学的发明创造都蕴含着一种基本精神——“盖取诸离”。“离”就是美丽的丽,附丽的丽,即附丽天地,依循规律,取法自然,才能构成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天地人的相生相成。即《周易·离》卦精神:“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嘉祥武氏祠题榜为“伏羲仓精,初造王业,画卦结绳,以理海内”。明显是继承和总结《周易》的这段话,用16个字作以精炼概括。

    李:还是武氏祠那幅精美绝伦的《伏羲女娲交尾图》,每当想起或者看到它,就有一种祖先认同感、归属感,可以称为我国历史文明起源的图标。

    贾:对!人首蛇身,标志着龙蛇图腾,诞育人类;手执规矩,标志着规天矩地,裁定万物。这就从人类的草创到取法自然作八卦,经过渔猎经济进入农耕文明,“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白虎通》),涵盖了人类起源和文明演进的漫长过程。由此可见,太昊伏羲氏族部落集团,在祖国的东方汶泗流域披荆斩棘,前仆后继,开拓文明,繁衍生息,率先进入父系制文明社会,然后以极其强悍的力量向周边扩展,进入蔓延全国的龙山文化时期,即尧舜禹时代,奠定了夏王朝的诞生。

    李:谈到人类起源、人文初创,使我突然想到了盘古。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家喻户晓,他与太昊伏羲什么关系?

    贾:呃,开天辟地的“盘古”,最早的文献资料见于唐代的《艺文类聚》,其中注引三国时吴人徐整的作品《五运历年记》和《三五历记》,才得以流传开来。至于徐整的这两部作品已不得而知了。可见盘古神话最早追溯到三国时代;或者说,唐代之前影响很小,三国之前根本没有“盘古”这个名字。与三皇五帝相比,不仅出自大晚,而且不成体系,明显有佛化的影子,可视为佛家文化传入中土的“舶来品”。而中国三皇五帝见诸古典经传,先秦时代已经成熟,汉代已经定型,是土著根生的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和起源标志。

    李:这就清楚了!您揭示太昊伏羲氏族的肇始和发祥,清晰而完整地表述了邹鲁古老文化的渊源,及其在中华史前文明的源头地位,校正并深化了我们的认识。

    千秋万代的人们,为什么崇拜太阳,崇拜龙凤?他的思想渊源在哪里?请看邹鲁文化研究专家贾庆超教授的解析:

    太昊伏羲发源地的太阳崇拜

    主持人李慧林:前两期节目,分别从地理和族系根源上,说明邹鲁任城为太昊伏羲氏族的发祥地,以及作为三皇五帝之首的太昊伏羲氏,开创文明并成为中华民族的同根共源。这期节目,我们还是请贾庆超教授从意识形态领域,即文化心理、民俗习惯上谈谈我们这一带的原始先民如何向往光明、追求美好,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李:贾教授,您好!(主持人好)。人们一提到民俗文化,就自然追溯到图腾崇拜,“图腾”究竟什么意思?

    贾:最先把“图腾”一说引入中国的是近代学者严复。“图腾”一词是北美印第安人方言的音译,原意就是自己的“亲族”,马克思称为“氏族的标志和符号”,即人类的幼年对自己及其族系来源的解释和认定。这种对自身起源的追问和思考,也可视为生命科学的前夜。那时社会生产力和认识能力极度低下,只能通过拟人化的天真幼稚的想象,认为世界的一切都和自己一样,具有生命、意志和灵魂,即“万物有灵”的观念,成为宗教信仰与图腾崇拜产生的基础。并且往往发生两个极端,一是对威力无比、凶神恶煞、不可征服的奇禽猛兽或者自然现象,由恐惧转化为占有;二是对人亲近的和善的美好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现象,由向往转化为占有。并且人格化,都与自己的部族首领结合起来,形成半人半神或者禽、兽、人合体的崇拜偶像,以作为本氏族的名称、形象、标志或象征,成为具有血亲关系的“生命神”、“保护神”,即氏族图腾。

    李:哦,这就是那些神奇奥妙的形象的来源。可是,既然图腾崇拜伴随着宗教和神话而产生,那么,本应随着科学的发展而消失。为什么没有消失,反而长久地吸引着人们的幻想和迷恋呢?

    贾:这是一个深邃的心理科学和文化现象,有的美学理论家称为“有意味的形式”。我国民俗风情源远流长,许多富有特色的内容都与远古的观念信仰息息相关。当把自然物与自己的族领结合为一体、创造了图腾标志的时候,就体现一种探索思维的精神,是力图揭示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等关系问题的最初思考。必然潜移默化为民族意识、心理习惯、生活风情、审美乐趣保留下来。所以通常又把民俗习惯称为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所谓历史与现代一脉相承,所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即民族性与世界性相对统一的理论依据,都是因为文化精神的本质粘连,深深植根于风俗习惯之中,成为流淌民族血液的DNA。

    李:噢,风俗习惯、血缘关系才是民族文化的根!据说,原始的信仰崇拜首先表现在自然现象,尤其是太阳崇拜上,对吗?

    贾:应该是!太阳崇拜是最早产生的世界性的十分普遍与稳定的自然崇拜。因为“万物生长靠太阳”,特别在原始人类的生活中,最感恐惧的莫过于阴森寒冷再加狂风暴雨的黑夜,太阳一出,整个世界焕然一新,迎来光明、温暖和幸福。所以,甲骨卜辞就有“迎日出、送日入”的记载,世界许多民族都有不同方式的太阳崇拜。希腊神话的阿波罗,罗马神话的朱庇特,都具有太阳神的意义。

    李:噢,那我们东方的“太阳神”可以称为太昊伏羲吗?

    贾:可以。首先从其名号来看,伏羲的“羲”即曦,为日出之光;“昊”字像人头顶太阳,光照天下。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天”字,均作正面人形,汉画石刻中的“太昊举日”,堪称形象化的“昊”字;古代一再把太昊伏羲所居的汶泗流域,从地理地望、四方五行、八卦方位,到天国职能,均与东方日出、太阳崇拜连为一体,称其“位在东方”,“出于震”,“主春,象日之明”,“继天而生,首德于木,为百王先”。继太昊而立的少昊也是“字青阳”,沿袭并保留太阳一族的神韵。

    李:这是从文献资料上看,从考古发掘中还能提供一些证明吗?

    贾:首先从墓葬方向上看,大汶口文化类型的墓葬方向普遍朝东,头向太阳。而仰韶文化墓葬的方向基本以朝西为主,可能比喻人死如日落;马家浜文化墓葬方向绝大多数朝北;河姆渡遗址墓葬朝东或东北。可能都在比喻和表达生前死后的信仰与灵魂的归宿。再从器物的文字和装饰上讲,大汶口文化的陶文“日月山”,明显是祭祀和崇拜太阳的,有的学者认为就是太昊伏羲氏族的“族徽”。大汶口遗址的彩陶豆、野店遗址的彩陶盆,都图绘着完整清晰的“太阳纹”,还有许多“十字纹”。不仅证明了太昊、少昊崇拜太阳,而且进一步证实了大汶口文化就是东夷昊族文化。

    李:还有一些图绘,太阳中有鸟,或者鸟与太阳合为一体,这是为什么?

    贾:这种“太阳鸟”现象,最早见于野店出土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陶器背壶上,这是继太阳与凤鸟崇拜之后,二者的合一,说明东夷昊族崇尚太阳和以鸟为图腾的一致性。在原始先民的眼中,太阳升起,黑暗过去,鸟儿才得以出现在枝头欢快地鸣叫,翱翔于蓝天。于是在阴阳观念中,皆为“阳性”之属,《鶡冠子》称凤鸟为“火鸟”,“火精”,“纯火之禽,阳之精也”。加之那时不懂太阳与地球的运动关系,认为大地是永恒不动的,而太阳则由神鸟驮着,每天从东方起飞,降落西方。是太阳赋予鸟儿生命,又是鸟儿载着太阳运行,“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汉画像石中便形象地雕刻“金乌”、“阳鸟”、“三足乌”等等。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帛画上,就有“金乌”立于阳中。所以,东方民族崇阳、尚鸟、尊龙有其深奥而又共通的历史文化渊源。

    李:哦,在有关太阳崇拜的神话传说中,家喻户晓最有代表性的,恐怕要属“夸父逐日”了吧?

    贾:对!《山海经》两次提到“夸父逐日”的故事,请你念一下原文。

    李:“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请您解释一下。

    贾:首先要解释“夸父”及其身世。按《说文》解“夸从大,亏声”,与东夷的“夷”同类相符;“父”在先秦典籍中不仅作“父亲”讲,又多是指男子、丈夫,夸父就是大丈夫,典型的东夷部落首领形象。许多典籍说他在炎黄蚩尤大战中,与少昊、蚩尤一起,被炎黄集团杀戮,证明他属于东夷昊族集团。《山海经》又称“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可见夸父之祖为“后土”,即土地神,社神,又与东方农业民族相契合。再者,我们任城喻屯为汉代亢父县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亢”之本意为喉结,男性表征,引申为高亢、高大,与“夸”同音同义,夸父即亢父。或因一音两呼与两写,或因夸父部落被镇压之后而改传“亢父”。《战国策》曾记“亢父之险”,秦汉时代均置亢父县,当时“亢父缣”是名扬中外的纺织品。总之,从夸父族系及其活动区域和亢父县地望考察,可以说亢父即任城喻屯镇的城南张,即夸父之乡。直到现在全国流行俗语称山东人为“山东侉子”,没有谁说河南侉子、江苏侉子的,这不应当是“傻大个”的贬义,而应当是包含历史真情的赞语尊称,即“夸父之子”,夸父的后代。

    李:嗬!夸父的故乡、后代。那他追赶太阳又说明了什么?

    贾:一方面饱含太阳崇拜的意蕴,与时间赛跑、追求光明、向往美好等精神元素;一方面反映东方太阳族团(或者称“阳夷”、“十日族”)打着太阳图腾崇拜的旗号,风风猎猎逆黄河而上,向大西北迁徙挺进。英勇悲壮,气壮山河,就连黄河、渭水也不足以解渴,虽然“道渴而死”者不少,但其后代毕竟艰难跋涉,到达渭水流域,安营扎寨,繁衍生息。“弃其杖化为邓林”,“邓林”即“桃林”。《列子·汤问篇》还说因为他的拐杖浸透了血肉,所以在大荒广漠变成碧野绿洲,“邓林数千里焉”。这就与在黄河中游考古发掘的大汶口文化遗存一致起来。从不同的角度,共同反映出历史的真相(也就是与我们上期节目中讲的):发祥于祖国东方汶泗流域、邹鲁地区的太昊伏羲氏族部落集团,“自东而西而南而北”向全国流布的历史足迹。

    李:好!今天从原始图腾崇拜的形成,到太阳一族,到夸父逐日,从古老的历史中谈出许多新意,谢谢贾教授。

    要了解中华文明,必须了解龙凤文化。龙飞凤舞、龙凤呈祥的美好愿望来自哪里?请看邹鲁文化研究专家贾庆超教授的解读:

    龙凤图腾崇拜的故乡

    主持人李慧林:上期节目探讨了我们任城济宁古老的太阳崇拜以及夸父之乡。今天我们继续请贾庆超教授谈龙凤图腾崇拜。

    李:贾教授,您好!(主持人好)龙凤崇拜是古往今来谈论最多的话题,你怎样认为?

    贾:千百年来,龙凤文化浸透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如果说龙是威严、冷峻、权势、力量的象征,那么凤则是高贵、华丽、优美、温柔的代表;龙给人以暴烈的庄严,凤则给人以自由的亲情;望子成龙蕴含着男性阳刚的追求,喜女成风则寄托着女性阴柔的祝福;龙譬若宙斯山上的雷火震惊世界,凤宛如中国美的维纳斯温暖人间。千百年来,无论民间俗文化,还是儒士雅文化,还是宫廷官文化,各种传说著述和仪式活动层出不穷。

    李:那么,追根溯源,与我们任城济宁的关系如何呢?

    贾:归根结底,还是离不开原始图腾崇拜,离不开中华人文始祖、三皇五帝之首的太昊伏羲氏。《左传》记载“黄帝以云纪”,就是以云为徽号,炎帝以火为徽号,共工以水为徽号,太昊以龙为徽号,少昊以鸟为徽号。这是三皇五帝时期各大部落集团的总称号、总代表,其内部分支氏族又有不同的徽号或标志。如炎黄大战阪泉之野时的虎豹熊罴等等,显然不是动物大会战,而是以这些猛兽作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结合。“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其内部又有长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上龙氏、烛龙氏等等。当阴阳五行观念形成之后又有分工,其下属“春官(属木)为青龙氏,夏官(属火)为赤龙氏,秋官(属金)为白龙氏,冬官(属水)为黑龙氏,中官(属土)为黄龙氏”。多种资料反映,太昊伏羲氏族在祖国的东方汶泗流域,建立过一个庞大的龙氏集团。

    李:噢,因为我们这儿是太昊伏羲氏族的发源地,所以称作中华龙文化的根。

    贾:是的。在原始社会的“创生”与“感生”神话世界中,太昊伏羲以及炎帝、黄帝都是其母“感雷”所生,即雷神的儿子。如何理解“雷神”与龙的关系,是破解“龙图腾”的关键。《周易》说“云从龙”,说明远古观念中的风雷雨电是龙所致,龙成为雷电的“生命格”。换一个角度说,因为原始人类对暴雨雷电的震撼太恐怖、太深刻了,电闪雷鸣,取“隆隆”之声,蜿蜒又像蛇形,因此逐渐吸收以蛇为主体的多种动物的特征,再与自己的族领结合起来,集中抽象化为族系的图腾标志。所以,中华民族的始祖神们大多是人面蛇身,中华儿女也自觉共认为“龙的传人”。

    李:噢,既然作为图腾,除了自然的因素之外,还一定会有生殖孕育的因素吧?

    贾:这个问题提得好!恩格斯讲推动原始社会发展的“两大生产”,即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与人类自身的生产。各种原始的生殖崇拜,其本质的意义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原始人不懂生育科学,却还要解释生育的起源,即人是怎么产生的。这就必然与梦境感生、饮食起居联系起来。当时渔猎经济时代,现实生活中的蛇、鳄应是“龙图腾”的原生形态,或者说“龙”是以蛇、鳄为基本主体而附汇了其它多种动物的特征。兖州王因遗址考古发现,大量的灰坑食品垃圾堆里有许多蛇与扬子鳄的骨骼。日有所思,夜有所想,而又把梦境信以为真。他们白天与龙蛇虎豹搏斗,晚上做梦并生了孩子,就认为是与龙蛇虎豹打交道的结果,说成龙蛇虎豹的儿子;再者,对人体生理的消化系统与生殖系统不分,混为一团通称肚子,认为吃什么就拉什么,吃什么就生什么,所以孩子也成了吃的结果。至今孕妇还有许多禁忌,如孕妇不能吃丑怪的东西,否则生的孩子不俊美,甚至不能吃兔子,吃了兔子生豁嘴,实际与生殖没有什么关系。这就是原始生命科学的前夜,因充满直观幼稚的类比化的想象而产生的结果。

    李:噢,以此类推,那“凤图腾”的产生也与“龙图腾”一样道理喽?

    贾:是啊。尚鸟之风起源很早,首先因为鸟儿欢快飞舞、活泼可爱的体态与习性,容易使人产生心理的愉悦与亲情;特别是鸟儿自由翱翔、搏击蓝天的本领,更让人心慕神往,从而导致仿生科学的萌芽;加之宗教信仰观念,认为飞鸟往来于天地人之间,成为向天帝神灵通风报信的使者,或者受天帝指派,或者为天帝的化身,巡视并掌握人间。《山海经》中58个人神氏族的图腾标志中,鸟图腾就占了14个,大都“出于东方君子之国”,即发祥于汶泗流域的“少昊鸟国”。

    李:少昊鸟国?

    贾:对。如同“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一样,少昊则“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建立了一个庞大而有序的“鸟氏王国”。《左传昭公十七年》有一段完整的记载,郯子面朝鲁君,以少昊后裔谈论少昊鸟国。当初因为少昊(挚)即位的时候,凤鸟恰好飞来,取其瑞应“以鸟命官”。凤鸟氏懂得天文历法做了“历正”总管,下按农时设立四季之官,如玄鸟氏(燕子)春分来、秋分去主管“司分”,即掌管春分、秋分,实际上就是春耕春种、秋收秋种,是一年最关键的季节。四季之外,还有五鸠、五雉、九扈,共计24种鸟类,分别掌管国家不同的行政事务和农事安排。

    李:呃,这么有趣。内在的含义是什么?

    贾:既然称之为“图腾”,就应当与亲族血缘有关。而不是到了少昊即位时凤鸟突然而至,才认定图腾。而是因为太昊“风(凤)姓”鸟祖所生,故而“凤鸟适至”才“以鸟命官”。这是在我国历法史上“观星象”之前的“观物象”阶段的产物——候鸟纪历,即根据候鸟的来往和鸣叫时间的起止变化,确定节气的划分和农事安排。反映了少昊时代对农业生产的高度负责,并且体现出国家管理机构的雏形。孔子听到郯子的这段话后也说:“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认为东夷昊族各国保留了远古时代的风俗文化。

    李:噢,“蛇”为太昊母族图腾,而“鸟”则为少昊母族图腾,蛇与鸟应是中国龙凤文化的源头。

    贾:对了!少昊鸟国有24个氏族,殷商和秦、赵等国都是凤鸟氏族的子孙。《诗经》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殷本纪》继而说商契的母亲简狄,因吞食“玄鸟卵”(燕子蛋)而生契,标明商族源于东方玄鸟氏族,甲骨卜辞也提供了证明;大汶口文化墓葬中发现死者生前口含陶球,当与“玄鸟卵”的崇拜归属有直接关系。直到现在生孩子,千百年的惯例仍然吃红鸡蛋,“红”是血液生命的象征,鸡蛋鸟卵含图腾的孑遗,寓意还是生命来源与鸟卵合一的表征。有的考古学者通过王因遗址“鸟形陶鬹”一系的流布状态,与其他文化区系比较,说明大汶口文化向全国的传播和蔓延,见根中的,卓有成效。《史记·秦本纪》称秦人的先祖“女修吞卵”而生皋陶,其子伯益辅佐舜、禹平治水土有功,赐姓“嬴氏”,成为嬴秦的始祖,西迁后建立赵国、秦国,所以“秦、赵宜祖少昊氏”。再看《史记·楚世家》称颛顼为“楚国之先”,而颛顼本源于少昊鸟国,“少昊孺帝颛顼”。总起来讲,东夷鸟族发育强大之后,迁徙扩散各地,东至沿海,北达燕辽,西到渭水,南通江淮。最近有人论证,东北的高丽族、台湾的高山族,都是由少昊鸟族迁徒过去的,因为至今还保留着凤鸟图腾崇拜的渊源关系和生活习惯。

    李:哦,通过图腾崇拜可以看出人类的血脉继承。那就请你对龙凤文化的民族精神与现代品格,作以简练概括吧。

    贾:好。首先还是它的人民性,不为统治阶级所独有,是远古劳动人民的创造和发展,并又深受劳动人民的喜爱。第二是哲理性,体现运动的,继承的,更新的,发展的,多元的,抽象的,意念的,阴阳对立的,辩证统一的哲学意蕴。第三是时代性,体现蓬勃向上、昂扬奋发、生生不息、与时俱进的精神气概和形态,成为民族振兴的精神标志和源泉。第四是凝聚力、号召力,体现多元一体到多元一统的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和谐,成为维系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中华儿女莫不以“龙凤传人”而认同和自豪,从而激发热爱和平、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美好理想和优良传统,播扬世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伏羲氏族发祥地在哪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xii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