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体积》这一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重点,主要内容是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及应用。因为公式的推导过程是个难点,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采用的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帮助学生理解公式的来源,从而获得知识。下面我从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学技能等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反思。
一、在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
1、导入时,力求突破教材,有所创新
我给学生带了一个蛋糕,问学生想不想知道蛋糕有多大,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圆柱的体积》。接着,让学生回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出示底面积和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圆柱能不能转化成长方体?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为了让学生能学会怎样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我接着复习了一下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猜想,并能更好地联系旧知,思维过度自然、流畅,便于学生的思维走向正确的方向,不过应该注意时间的控制,不能花费太多的时间。
2、新课时,要实现人人参与,主动学习
学生进行数学探究时,应给予充分的思考空间,创设实践操作的条件,营造出思考的环境氛围。在推导圆柱体积公式过程时,我让学生经历先猜想-观察-动手操作的过程。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若干份(例如,分成16等份),然后把圆柱切开,照课本上的图拼起来,圆柱体就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接着让学生小组交流长方体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的道理,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学生亲身参与操作,有了空间感觉的体验,也有了充分的思考空间。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没有给学生出示具体的观察对象,譬如圆柱的底面积和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圆柱的高和长方体的高,所有有一部分学生还不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这点还需要重点关注。还有,这个验证过程的实时间太长,最后忘记跟学生们提示“极限”的数学思想。
3、练习时,形式多样,层层递进
为了让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计算圆柱的体积,我在设计练习时由易到难,使学生真正掌握好计算圆柱体积的方法。另外,还设计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计算我带来的蛋糕的体积,让学生能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后,蛋糕分给了计算又快又准确的学生,让他们体会到获得知识的的过程是快乐的,味道是甜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