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偶然读到《论语·先进篇》中记载的孔子的一个故事,不由被深深触动了,也因此而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
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
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
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
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
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
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而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正如“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也是各种各样的,对于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才是最科学、睿智的吧。比如上面的故事,如果孔子用回答冉有的“对,应该立刻实行”指导子路,子路只会变得更加鲁莽。反过来,用教育子路的方法教育冉有,冉有肯定会变得更加唯唯诺诺。
因材施教,一方面可以纠正被教育对象的弱点,上面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证。另一方面还可以发扬光大被教育对象的长处,让他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助其走上成功之路,我身边就有切切实实的例子。
那是我同事的儿子,从小就不喜欢学习,却对音乐很感兴趣。她妈妈很用心地维护着他这一爱好,专门买了钢琴让他练。后来,他选了艺术类,最后考上了南京艺术学院,毕业后应聘到无锡的一所学校教音乐,课余就收学生教他们弹钢琴。如今已经结婚生子,把父母都接了过去,一家乐融融。
当然,反面的事例也有。家里一位亲戚小时候很喜欢画画。小小的人儿,能安安静静一坐大半天,把个紫衣仙女图临摹得惟妙惟肖。可是,她爸妈就是觉得学画画很丢人,而且没有用,硬逼着她学理科。结果,女儿只考了个大专,工作不好找,毕业快一年了,还呆在家里啃老。
因材施教,真是太重要了。
国家发展,教育先行。一个国家、民族的竞争力归根结底靠人,教育就是培养人的事业。而因材施教则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它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也许您会觉得因材施教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诚然他们确实在因材施教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家长也绝非旁观者,而是主要的角色。您看上面两个事例,对于孩子未来之路的选择,就是家长在起决定性作用。
那么,我们家长如何做好因材施教呢?我觉得应重点关注这些方面。
首先,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最亲密,而且朝夕相处,所以最方便对孩子进行最透彻的了解。我们应仔细观察孩子在兴趣爱好、记忆力、模仿力、耐力、反应速度等等方面的真实的、详细的情况,并及时向老师反馈,从而为学校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提供依据。
其次,有句歌词说得好:“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爱孩子,我们就要用心地陪伴孩子。我们要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之中,关心他们的学习成长。挖掘孩子的优点,发现孩子的缺点,并分别进行鼓励和纠正。不要等到考试成绩出来了,才急得红了眼睛,闹得鸡飞狗跳。
再次,孩子只是借由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他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并不是我们家长的附属品。有不少家长把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的身上,这是不对的。虽然,兴趣、爱好和志向是可以被引导或纠正的,但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志向强加于孩子。
“子承父业”是一种美好,在我们中华民族更是被强烈推崇。但是,通过逼迫的手段来实现是不人道的,而且还会酿成我们不想看到的悲剧。尊重孩子,给他们自主选择的权利,给他们自由成的长空间,是我们新时代家长的义务。说不定,他们会创新出一个令我们惊艳的明天呢。
最后,责备、反对和不被重视的打击往往使人陷入绝望而无助的境况,很容易自暴自弃。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会做一个有责任心、懂得爱、懂得欣赏和善于鼓励的父母。我觉得,这是实现因材施教的根本保证。
其实,只要我们把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实处,这世界上就几乎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是这样认为的,他的说法有理有据:“有一些伶俐而且渴于求知,但同时又很倔强不易驾驭的人。这种人常常是使学校受到困难的大根源,他们大部分被绝望地放弃了。但是,如果正确地对待他们,他们常常可以成为最伟大的人……比如希腊雅典的大将塞密斯托克利斯,年轻的时候野性难驯。得到正确的教育,最终成为历史上很有影响的人物。”
为了每一个孩子,让我们把因材施教真正做起来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