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人为佛弟子,不知吾佛之心。处人间世,不知人伦之事。与之论佛法,则侗真如,瞒顸佛性与之论世法,则触事面墙,几如梼昧。与之论教乘,则曰枝叶耳,不足尚也。与之言六度,则曰菩萨之行,非吾所敢为也。与之言四谛,则曰彼小乘耳不足为也。与之言四禅八定,则曰彼外道所习耳,何足齿也。与之言人道则茫不知君臣父子之分,仁义礼智之行也。嗟乎!吾人不知何物也,然而好高慕远,动以口耳为借资,竟不知吾佛救人出世,以离欲之行为第一也。故曰:“离欲寂静,最为第一。”以余生人道,不越人乘,故幼师孔子以知人欲为诸苦本,志离欲行,故少师老庄。以观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知十界唯心之影响也,故归命佛。——摘自《憨山大师文集》
白话文浅释:
我们这些人啊,虽然称为学佛的修行人,却不了知佛是什么。在世间生活,却不懂人伦礼教。谈论佛法,没有正见;对佛性又不精研修习,糊里糊涂,将佛法当成世间法来看待;处理事情没有智慧,像对着一堵墙壁说话,愚昧无知。与他谈论教法,则说一些枝末之事,无法触及根本。比如许多人以为行善就是佛法,还有的人将放生当成学佛,这些都不值得崇尚。
教他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他却说这是菩萨才能做到的,自己没有这个能力。与他讲述四谛之道理(苦集灭道),他却说这是小乘佛法,因而瞧不起。让他修四禅八定,他却说这是外道所训练的方法,不足挂齿。对于人道的君臣父子人伦之理,他也茫茫然根本不懂,儒家所教导的仁义礼智信也根本做不到。
唉!真不知道这是些什么人啊!他们眼高手低,又好高鹜远,动不动就信口开河,夸夸其谈,根本不知道佛救人出世,是以出离心为前提,以远离欲望的行为作为根本。所以说,离欲才能得寂静。要灭掉有求之心,摒弃欲望,修习静定,这是第一要做的功夫。
老祖宗面对我们这些人,真是没办法啊!苦口婆心,殷勤嘱咐,但没几人相信。说起佛法,大家都一窝峰地去赶庙子,这里做法事,那里拜菩萨,为的都是求一些福报,得一些眼前利益,这不是枝末是什么!根本与佛法不相干。所以孔子以人间圣人的身份来教导我们,要做一个仁义的人,这样可以令人情事业通达并能无愧于心;老子则教我们无为,不要迎奉世间法,以此能脱离痛苦的人身而进入天道;佛法则让我们超越人天善报,直接超凡入圣,得到大解脱和大自在。
一个人的志向能决定他的成就大小。只满足于眼前的生活,一生也就如此如此了;想要成为一名德高望重的人,就会努力学习孔孟之道;想做神仙,则会致力于老庄的虚静之道,以清净为乐;想要达到最究竟的解脱,则在仁义和无为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深入,直探佛性本源。但无论是哪种结果,都是通过人身来实现的。人的一生虽然短暂而渺小,却可以成圣成佛,由凡夫一步登天。假如我们知道,追求眼前的一些小利益,计较眼前的小得失,成天叽叽歪歪,却丢掉了我们探取巨大宝藏的机会,那真不知道该有多后悔!可我们每天不正在做着这些鸡零狗碎的事情吗?不是今天为了一点钱而大伤脑筋,就是明天一句话得罪了领导而后悔自责,能量都被这些小事情消耗光了,哪有功夫让自己增长定力和智慧。今天看到书里的这些话,回味一生的诸多纠结,觉得真是愚不可及。因小失大,得少知足,贪图小利,丢了根本。明白了大道理,才知道自己的愚痴狭劣,为了一些小得失而思虑,真是舍本逐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