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菩提树下传统文化爱好者佛、儒、道专题
佛教牛人录38 融会各家的四大高僧(三)|憨山德清

佛教牛人录38 融会各家的四大高僧(三)|憨山德清

作者: 宇文微之 | 来源:发表于2018-02-06 12:02 被阅读0次

    三、憨山德清


    憨山德清(公元1546~1623年),俗姓蔡,字澄印,号憨山,金陵全椒(今安徽滁州)人。

    德清出生没多久就生了一场大病,他的信奉佛教的母亲为了能保住自己的儿子,就在寺庙里给他“寄了名”,并且向菩萨许诺以后要让这个孩子出家,希望在佛的庇佑之下孩子能健康成长。从此,德清与寺庙和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七岁时,德清开始上学,当时,小小年纪的德清已经有了过人的洞察力和对事物的敏锐思考能力。疼爱自己的叔父突然辞世,小德清看到躺着不动的叔父,问他母亲:“叔身在此,又往何处耶?(《憨山大师自叙年谱》)”母亲只能告诉他说叔父死了,再也回不来了。德清就开始疑惑了:“死向甚么处去?”死亡,这个严肃的概念开始在德清的心里扎下了根。

    生死事大,怎么解?从小在寺庙里读书的德清,自然是要用佛学来解答。

    十二岁时,德清离开家人来到金陵大报恩寺,跟随西林永宁禅师学习佛教经典,与他一起学习的还有不少同龄的少年,其中就有日后也成为一大高僧的雪浪洪恩。洪恩比德清年长一岁,两人十分投缘,很快成了亲密无间的好友。

    在学佛的同时,德清在寺里也开始学习儒家的四书五经和诗词歌赋。看来,这座以九层琉璃塔而闻名世界的大报恩寺在明代的时候也有着“学堂”的功能,而且所教授的内容是不拘泥于佛学的。

    南京大报恩寺

    学了五六年,读通了诗书,在十九岁的时候,德清的许多“小伙伴”都去参加科举考试走入了仕途,他自己却因为痴迷于禅学,而选择了正式出家为僧。

    出家后,德清曾北上南下游学多年,先后拜访了遍融真圆、笑岩德宝、莲池袾宏等当世高僧,并且与许多名士也有了诗文来往。

    德清的佛学之路也是从“禅净双修”开始,后来又深达华严教义。在禅悟上,德清选择了清修打坐的类似于“默照禅”的方式。

    一天,在五台山上修行的德清吃过斋饭,忽然觉得有所领悟,眼前、心中居然有了不一样的景观,“忽立定,不见身心,唯一大光明藏,圆满湛寂,如大圆镜,山河大地,影现其中(《憨山大师自叙年谱》)”,他当下写了一偈:

    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彻。

    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起灭。

    这种悟,来自心内心外,内外通透,万象虚空。

    由于悟性和才学过人,三十多岁的德清就已经广为人知了。在五台山,德清讲论《华严玄谈》,是“十方云集僧俗,每日不下万众(德清门下通炯《憨山老人梦游集》)”,可见影响力之大。也是在这时,德清开始用五台山北的“憨山”作为称号。

    后来,德清到了东海牢山,觉得这个地方不错,就搭起茅屋静修。当时皇帝明神宗的母亲慈圣皇太后十分重佛,没事就给寺庙捐款,到底是皇家,有钱,每次出手都是十分阔绰。这位太后,不知听谁说起,知道有位德清大师过得很惨,就在牢山下搭了个烂草房子修行,这怎么行呢,于是立刻遣人送三千金让德清大师修个庙庵。德清毕竟是出家人,觉得钱财乃是身外之物,住的如何也是无所谓,便把这些钱全部用来救济灾民了。

    皇太后大方,他儿子可不仗义,这位皇帝可是以修仙练道著称万历皇帝,他崇信道教,嫌母亲把自己的钱老往和尚那里扔,自然不高兴了,龙颜一怒,德清大师跟着遭殃。于是,德清被发配到了广东雷州。虽说那时广东属于发配犯人的偏远地区,可我们知道,对于中国佛教来说,那里可出了个大人物,曹溪六祖慧能。所以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德清到了这里,正好去参谒六祖当年的道场。

    然而这时的曹溪道场早已经衰落,宝林寺已经破败不堪,为数不多的僧人也是只知道“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德清很是感叹,写下了:

    曹溪滴水自灵源, 流入沧溟浪泼天。

    多少鱼龙争变化, 源头一脉尚冷然。(德清《礼六祖真塔》)

    感叹之余,德清决定在曹溪修缮祖庭、整治禅林,他在此重制戒规、大弘禅学,数年之间,百废俱兴,成就了“中兴曹溪”的美谈。

    被赦以后,德清又来到庐山,入住当年净土慧远大师的道场,在这里,他写下了《楞严通议》、《法华通议》等许多论著,并且亲自讲经多年。这个时候的德清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一代宗师了。

    德清在修行中很强调“修心”,他的“禅净双修”观是把参禅和念佛结合起来,认为自心即是净土,“今所念之佛,即自性弥陀,所求净土,即唯心极乐。诸人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弥陀出现,步步极乐家邦,又何以远企于十万亿国之外,别有净土可归耶?(德清《示优婆塞结念佛社》)”总的来说,修行、修心是自己的事情,“除此一心,无片事可得”。

    德清的三教合一观念就更明确了,他在自己的文集《憨山老人梦游集》中提出:“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三教圣人,所同者心,所异者迹也”。这些都成为三教圆融哲学的经典概括,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出世入世”人文精神的小结。

    上一篇 第十一章 融会各家的四大高僧(二)|紫柏真可

    下一篇 第十一章 融会各家的四大高僧(四)|藕益智旭

    目录 佛教牛人录 缘起: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正在更新,感谢关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佛教牛人录38 融会各家的四大高僧(三)|憨山德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dcg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