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去外婆家拜年的感觉似乎没什么两样。同样的场景,同样的话术,同样的心情。
一般场景是这样的,外公坐在门口的靠椅上,见我们来了赶紧扯着嗓子喊:“倩倩,飞飞到喽……”这时候外婆会从厨房出来,有时候她是捧着锅出来,有时候是拿着还没洗好的菜出来,开心地招呼着,等我们姐弟俩走到跟前,一起进厨房。
我们姐弟俩也会在老妈的吩咐下把拜年的礼物分发给三位舅舅和外婆。和长辈们挨个打完招呼以后便各忙各的了。我大多数情况下是看电视,后来通讯发达了便改成上网和同学聊天之类。也有点时候是一家人围坐着嗑瓜子、聊天,不过这取决于天气。我印象中这样的时刻还是挺多的。
今年也差不多这个流程,不过以往骑车现在开车,打招呼就不能那么及时,停好车还得收拾收拾,尤其是今年多了个闺女,小孩的东西特别多。这个环节似乎比以往延迟5-10分钟。这样的延迟其实是会降低兴奋度的,等我再打招呼已经不那么热情了。
闺女东跑西跑,我紧随其后。她一人来到舅舅的客厅,一抬头,外公的遗像。心里猛地一颤,还是这些拜年的人,可是外公没了呀。没人喊一嗓子提醒外婆我们到了。外公去哪儿了呀?
我经历了外公火葬到入殓的全过程,可是我仍然不能接受一个大活人死了,他就没了这样的事。因为很难理解,曾经他活生生的存在,现在化为虚无。那人走这一遭到底是为了什么?
外公去世当天,母亲哭喊着:“我从此没有爸了!我该怎么办呀?……”她那悲痛欲绝的样子我真怕她撅过去。外公下葬后很长一段时间,她的声音都是嘶哑的。可见哭喊的力度。但是现在呢?她好像习惯了没有外公,包括小姨舅舅他们,闲聊中大家都没有提起过外公这个人。似乎从来不存在,他们的父亲又似乎就这样被遗忘了。
但是以前,他明明是个大活人呀。有血有肉,会喊会叫,会吃东西,会消化,会砍柴,会除草,会割稻,会插秧,但是现在呢?剩下什么?遗像。
中午吃完饭溜娃,在舅舅客厅案台前,一抬头,猛地一惊,这是外公呀。怎么只剩下这么一张黑框照片了?不过现在的遗像大多是彩色的,不像以前黑白的那么慎人。照片里,外公微抿着嘴,面无表情。他当初在拍照的时候知道是做遗像用呢?如果知道,那应该是没什么其他表情呈现。
包括我,也没怎么挂念过这位老人,甚至做梦都很少。如果没有看到这张遗像,我都快忘了他了。可明明以前他是个实实在在的大活人呀,现在去哪儿了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