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摔跤吧,爸爸》,个人觉得并没有像朋友圈疯传的那样有多感人和励志,但就从三观和立意上来讲,还是一部好电影。
爸爸对女儿的感情和期待,女儿对爸爸从一开始的怨恨,到接纳,到质疑,到最后的升华,一系列诚意满满的套路,没毛病。
(评分截止到2017.5.12)
不过在一面倒对影片称赞的同时,也有一些对爸爸教育方式质疑的声音。
我总结后发现,质疑主要是来自以下四个方面:
质疑一,把自己的梦想强加给孩子
影片中,成为摔跤世界冠军是爸爸的梦想,自己因为家庭条件放弃了,却把这个梦想强加给了女儿。
从这个角度看,爸爸的做法似乎很自私。
可是,当初爸爸明明是想要个儿子来完成他梦想的。
当一连生了四个女儿时,他从内心里已经放弃了,因为他也同样认为,女孩子不可能摔跤。
但是,孩子天生是没有自己梦想的,他们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又能做什么。
梦想都是后天慢慢培养出来的。
在一次女儿们跟其他孩子的冲突中,爸爸发现了两个女儿身上摔跤的天赋,这才决定让女儿成为摔跤运动员。
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可以通过静待花开来完成美好的一生,所谓父母,不仅是他们人生的参与者,更是他们的引导者。
发现孩子的天赋并善加利用,帮助其成就一生,才是对孩子真正的负责。
质疑二,剥夺孩子童年的快乐
这是电影中最怕诟病的。
明明女儿不喜欢摔跤,但每天还要早上五起床,热身、跑步、被逼着跳进河里,还有各种体能训练……
如果不是爸爸在背后不停地用小皮鞭抽打,相信没有孩子能坚持下来。
跟所有的孩子一样,遇到这样的爸爸,女儿的本能是拒绝的,她们会调慢爸爸的闹钟,假装往自己身上泼水,在对抗练习的时候放水,找各种理由来逃避训练。
可是爸爸仍不依不饶地揪住她们不放,连参加朋友的婚礼都不允许。
这样逼女儿成为摔跤手的爸爸,正常的孩子都不想要吧。
出于自我的本能,谁不想每天睡到自然醒,然后肆无忌惮地吃自己想吃的东西。
可就像成年人的世界是没有“容易”两个字一样,哪一个优秀的孩子拥有的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我们所认识的学霸,都是拼命在书山题海里挣扎的出来的。
即便是各路不走升学道路的明星,也没有一个不是从小就开始勤学苦练的。
林丹9岁被妈妈含泪送去省队练球;
郑爽11岁被一个人送去成都学跳舞,想家想得大哭;
郎朗7岁开始,就每天五点多起床练琴,一天要练至少6个小时
……
当时他们的心里肯定也对父母不满吧。
可如果注定人生是一条布满艰辛的路,那与其让孩子将来吃苦怨恨父母,还不如让孩子从小就习惯吃苦,长大了生活反而会变得轻松一些。
质疑三,不尊重女儿的性别
影片中,爸爸为了扫除一切阻碍女儿学摔跤的因素,不顾女儿的乞求,毅然替两个女儿剪掉了头发。
留着比表哥头发还短的发型,这对于处在青春期爱美爱打扮的女孩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
不仅不能美美的打扮,还受尽讥讽和嘲笑。
但我觉得,这恰恰是爸爸出于对女儿保护的心态。
印度是一个对女性严重歧视的国度,女孩从出生就被贴上了“弱”的标签。
一个女孩无论如何优秀,只要是在印度,受到再多不公平对待都觉得理所应当。
女儿们自己的心里,自然从小受着这样的文化影响,所以也一定早已接受“自己是女孩,所以不能这么做”的事实。
剪掉头发,反而可以让女儿们忘记自己的性别,更大限度的突破自己。
另外,过度强调自己女性的身份,对于摔跤选手来说就等于是在宣告“我弱我有理”。
第一场比赛的时候,裁判跟大女儿的对手说,“轻点,她还是个女孩”。
可事实证明,在比赛的胜利面前,只有对手没有性别。
质疑四,只注重金牌的扭曲价值观
大女儿在获得金国冠军的时候,本以为征战可以到此结束,但爸爸却说,还有“世界冠军”的山要翻。
那时女儿的内心一定是崩溃的。
可,人生不就是这样一个又一个的目标组成吗?
如果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不想让运动员拿冠军的教练也不是好教练,不想看到女儿成功的爸爸也不是好爸爸。
相反,如果爸爸对女儿说,好了你拿到全国冠军了,你的使命完成了,可以嫁人生子了。
女儿的人生反而会松懈下来,陷入无尽的自怨自艾之中。
无论是处于爸爸还是教练的身份,想让女儿继续征战,获得更大胜利的期待都没有错。
即便是输了,女儿全国冠军的身份和阅历,也比成年后就要嫁给自己没见过面的男人的命运,好的多。
影片最后,女儿看不到爸爸快要输掉比赛的时候,突然想起爸爸小时候的教导“爸爸不能保护你一辈子”。
凭借着这股信念,女儿终于赢得了胜利。这寓意着,女儿已经长大,已经可以开创自己的人生。
父母对于孩子的意义,不正在于此吗?
退一万步讲,摔跤冠军可不是好惹的,至少结了婚不会被老公随便欺侮。
孩子吃苦,与其将来不如现在
虽然已经看过很多,从这部电影延伸出来的各种文章了,但结合最近看到上海幼儿园升小学的一系列文章,我的内心依旧没办法淡定。
上海的孩子上个小学已经那么困难了,再看看香港,小班的孩子就要上六个兴趣班,五岁就开始学电脑编程。
英文、游泳、舞蹈、乐器更是香港孩子们信手拈来的技能。
这种明显的差距,真的很令普通父母焦虑。
可,事实真的有这么残酷吗?孩子还能不能快乐成长了呢?
真不能!
因为无论是兴趣还是学业,基础都得从小培养。
就像S姐,斥巨资把女儿转到省重点高中,结果环境是改变了,但女儿的基础太差跟不上,也是各种上火着急。
我向来是提倡快乐育儿的,就是那种“多大事啊,难得母子一场,你好我也好就行了”,但眼看离上小学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却忽然发现,在孩子的未来面前,什么婆媳关系,什么夫妻冷战,都不值一提!
所以怎么办呢?只能“努力吧,家长!”
如果孩子的一生中,注定会有一个阶段要怨恨父母的话,那么宁可让他小时候怨恨你,总比长大了怨恨你强。
小时候吃一点苦,孩子自我修复能力强,反而可以承受。
如果人真的到了四十岁,还要在底层挣扎受苦,这才真的会“有点凄凉”吧。
孩子在小的时候还是应该要鼓励他们去拼一下,即便不成功,这段拼搏的经历也会一直跟随激励着他们。
因为,
孩子可以不必总是成为第一,但是一定要有为自己开创未来的能力。
图片来源:电影《摔跤吧,爸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