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40晨读第220天(孔子传3-3天)
因丢了“士”的身份,十九岁的孔子服丧期满跑去了宋国。宋国是他的祖宗之国,祖先的功绩,祖先的文化浸润着他,温暖着他,激励着他。他在宋国娶妻后回到鲁国。
凭着他的学问赢得了人们的尊重,生子后鲁昭公赐鱼,恢复了他“士”的身份,这对孔子的一身来说,意义非常重大。没有鲁国,没有鲁昭公,没有鲁国的这些对孔子那么好的国君,包括“三桓”,孔子一直在社会底层“混”,他就不可能出来了,不可能出人头地了!
孔子志存高远,但他并不拒绝“手低”,一定要把现在的事做好但又不满足于此。所以孟子讲孔子“会计当而已矣!”说他对当下做的事踏踏实实,而又有更高的目标。
志于学的本质就是“志于道”。孔子将探究宇宙人生的大道作为自己的使命,将研究历史文化为自己的职责,将提高自己的人格境界臻于至善作为目标。从此,职业儒的“礼、乐、射、御、书、数”退后为“小六艺”,是小学;《诗》《书》《礼》《乐》《易》《春秋》,成为“大六艺”,是大学,是文化。
孔子曾经告诫他的学生子夏: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君子儒”就是“道义儒”,就是担当道义的人。“小人儒”就是我们今天的,通过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叫“职业儒”。
想想我们从小到大给到孩子的教育,大多以“职业儒”为导向,教孩子仅仅为找一份工作养活自己而努力学习,有点舍本逐末,孩子的价值观没有树立起来,学习没有动力,没有方向,只为考试而学!当下能做的就是在家庭教育中做调整。然而这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温柔而坚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