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伐东吴
在灭蜀不久后,司马氏彻底取代了曹氏,北方的庞大势力也从魏国变成了西晋。西晋的首要任务,就是消灭东吴,完成统一。
虽然西晋的整体实力比东吴强大,但面对如此强劲的对手,也未必有必胜的把握。
晋武帝虽然很想完成统一中国的伟业,但还是有些犹豫,害怕失败。
公元279年,杜预看晋武帝对全面伐吴这件事还是犹豫不决,就上奏说,“若或有成,则开太平之基,不成不过费损日月之间,何惜而不一试之!”其实敌人的实力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拍。即便我们这次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损失也很小,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呢。
还有一位叫做王濬的将领上疏说,现在讨伐东吴有三个条件:
第一,东吴现在的掌权者孙皓荒淫无道,我们应该趁此机会进行围剿,如果孙皓去世,东吴换上一个贤明的君主,那么我们讨伐的难度将会大大提高。
第二,我手下的部队修造战舰已经有七年的时间,其中很多战舰都被江水浸泡到腐烂,假如再不趁此机会进攻,恐怕这些船还没等到使用,就全部都坏掉了。
第三,我今年已经七十岁,大限将近,恐怕能为您效力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这三个条件假如失去一个,讨伐东吴就会变得更加困难,所以希望您能好好考虑,不要错过时机。
晋武帝被说动了!
全面伐吴
公元280年,西晋兵分六路,正式发动全面伐吴战争。六路大军中与战争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其中的三支。
第一支主力是水军,从今天四川地区,沿长江上游顺流而下,由王濬将军率领;
第二支就是由杜预指挥的军队,在长江中游地区与吴军对阵;
第三支军队由一位名叫王浑的大臣率领,直扑下游,离东吴首都建业(今江苏南京)非常近。这三位大臣中,杜预和王浑的地位比较高,尤其是王浑,出身名门大族,
早在晋武帝全面发动灭吴战争的八年之前,王濬就掌管了四川地区,控制住了长江上游,并且训练水军,批量制造大型战船。
这次战争一发动,王濬就率领着这支训练有素、实力强大的水军,顺长江而下。
王濬的水军一路东下,势如破竹,很快抵达长江中游,也就是来到了由杜预指挥的战区。
大局观的杜预
最初的时候,晋武帝曾经下旨,命令王濬进入长江中游战区的时候,就听杜预指挥,等到进入长江下游战区的时候,就听王浑指挥。
杜预却并没有死板地恪守这一命令,而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战况做出了新的决定。他观察到王濬军队势头很猛,于是就让他一鼓作气,勇往直前,冲到第一线去争取更大的战果。
如果让王濬听命与他,事事都要先向他汇报再作决定,反而阻碍了战争节奏,不利于更快更好地取得整场战争的胜利。
所以,杜预直接写信给王濬,对他说,“足下既摧其西籓,便当径取建业,讨累世之逋寇,释吴人于涂炭,振旅还都,亦旷世一事也!”
你就趁现在形势一片大好,直捣建业(东吴的首都)吧,不必受我节制了!王濬收到信以后大喜。
因为如果王濬是在杜预的指挥下,再作进一步军事行动的话,等到以后算功劳,那头功就该是杜预的,他是领导嘛。如果杜预不管王濬,王濬一切按照自己的节奏、判断行事,那不管是什么功劳都属于他自己啊,所以王濬肯定很高兴了。
从杜预的角度看,他为了确保战争进展更为顺利,尽早结束战争,主动把立功的大好机会让给了王濬,显示出一种博大的胸襟和气度,只要能完成伟业,早日结束战争,谁建功都一样,为什么非要是我呢?
杜预确实是一个格局宏大的人。
抢夺功劳的王浑
王濬的水军很顺利地就驶过了中游战区,进入了下游王浑的战区。
之前,东吴一支主力部队渡过长江,被王浑歼灭。但王浑这个人的性格比较保守,虽然打了一次胜仗,如继续突进的话,他觉得未必有必胜的把握。
再加上,晋武帝交给他的任务就是驻扎在长江以北,的确告诫过他不要轻易冒进。王浑就以此为由,不再进一步深入作战。他命令王濬事事向他的汇报,听他的指挥。
王濬以“风利,不得泊也”回复王浑,其实就是不愿意让王浑的胡乱指挥打乱了战争的节奏。
最终,王濬一举拿下建业,东吴的皇帝也向王濬投降了。这样一来,灭吴的头功就真成了王濬的了。
随后,王浑给晋武帝上了一道奏章,弹劾王濬,指责他不听指挥,并诬陷他私吞了很多战利品。
好在晋武帝还没有那么昏聩,并没有听信王浑的一面之辞。王濬在全面灭东吴的战争中夺得头功。
统一战争就这样结束了,统一大业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杜预认为,只要有利于统一事业推进,无论谁立功都一样。如果是别人更具备立功的条件,那就把机会让给别人吧。
这是一种大局为重的观念。而王浑作战保守,还要抢夺名利,与杜预形成鲜明的对比。
感悟:
遇到困难的时候,有畏难情绪是正常的,不要怕,做好准备尽力去做,即使失败了,也不遗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