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新学霸社群
第41周 《粉红牢房效应:绑架思维、感觉和行为的9大潜在力量》读

第41周 《粉红牢房效应:绑架思维、感觉和行为的9大潜在力量》读

作者: FrankCoach | 来源:发表于2019-10-20 22:41 被阅读0次

    作者:亚当·奥尔特

    本书分为三大章节,包括外在环境、群体、内在,而每个大章节又分为3个小章节,加起来一共是9大潜在力量。

    书中通过各式各样的(心理学)实验,揭示了一些不起眼的小的细节,对人类思维、感觉、行为方面的潜在影响。

    之前笔者介绍了第一大章,即外在环境对思维、感觉、行为方面的影响。第二大章,即群体对思维、感觉、行为方面的影响。

    本文笔者介绍第三大章,即内在世界对思维、感觉、行为方面的影响。

    (一)姓名

    1、姓名决定论的影响

    姓名是由文字构成的,而文字的含义会扎根于我们内心深处,吸引我们趋向于自己姓名所代表的概念。

    例如,在国外,很少父母会给孩子起名“希特勒”。在国内,年轻的父母,更容易被潮流所影响,给孩子的起名会与当下的流行趋势,或者是祝福寓意有关。

    2、姓名影响一生

    名字能让他人自动将我们进行分类。在国外会更加明显一些,富人和穷人的孩子,往往在名字的选取上,会更加有倾向化。

    来自不同社会经济和教育背景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这反过来塑造了他们对特定名字的偏好。

    在国外,如果一个人名字更偏向于黑人,那么同样条件的两个人求职,有着类似白人名字的人,会更有优势。这就是社会中的种族偏见,潜移默化的影响。

    3、姓名与喜好的关系

    一般人通常会喜欢属于自己的东西,因此,一般人会比较喜欢在自己姓名中出现的字母。

    比如,国外会给飓风用人的名字命名,如“丽塔”、“卡特丽娜”、“伊万”等。根据调查发现,每当飓风过后,名字与飓风有着相同首字母的人,向红十字会捐赠的比例都会立刻增加。

    小结一下,名字有着塑造我们人生结局的能力,是因为它们跟有着真正意义的重要概念捆绑在一起。它们有时与种族或社会地位相关,有时与慈善诉求或课堂上的点名顺序有关。这些关系中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

    4、简单名字与复杂名字

    简单流畅的名字,会让人感受到舒畅、顺心。而复杂的名字,会让人有心烦、麻烦的感觉。

    研究发现,国外在进行选举投票时,如果选民从未见过或听过候选人,那么,有很大概率选择名字简单的候选人。

    同样,对于股票市场而言,似乎简单的股票名字,会有更好的业绩表现。

    因此,名字的顺口度不仅能塑造个人结果,亦能影响故事里投资者和企业的财运。

    5、名字中寓意

    想象一下,名字本身就隐含着一种象征的寓意,那会是什么样的景象。

    比如,有两家儿童服装的店面,一家是“巴拉巴拉”,另一家是“地狱使者”,那么,你更喜欢进哪家店铺呢?

    总结一下,名字远比我们凭直觉想象得重要。从你的名字本身,人们就能大致推测出你的年龄、种族和经济状况。如果你的名字容易发音、起得好,招聘者可能会决定聘用你,而如果你的拗口的名字激起了错误的联想,他们可能会把你放逐到简历的最底层。

    (二)标签

    1、让复杂的世界变简单的标签

    标签与名称一样,让我们对周围事物进行明确的定义,从而可以对这些事物进行简单的表达。

    2、分类解决歧义

    一旦我们对周围事物难以判定时,就愿意依靠标签的引导看待世界。

    比如,当我们对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判断时,如果我们只了解到他的父母是高知识家庭,那么,我们可能会认为该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

    与此同时,如果我们只了解到他的父母是社会低水平收入者,那么,我们可能会认为该学生的学习能力一般。

    3、标签联想带来的偏见

    社会标签并非天生就是危险的。给一个人贴上“右撇子”、“黑人”或“工人阶级”这类标签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但一旦与带有含义的性格特征相联系,这些标签就很有害了。

    比如,如果一个人被贴上了“黑人”的标签,我们会受其触发,感知到那些常与“黑”有关的特点,比如“贫穷”、“无秩序”等。

    而有时候,无意义的标签也会莫名其妙地获得意义。

    举个例子,按照惯例,世界地图都是将北半球置于南半球的上方。如果一个人去旅行,通常向北的方向,会称为“北上”,向南的方向,会称为“南下”。

    假设在一个人的南边和北边5km的地方,分别有同样的商店,那么,这个人更可能去南边这边店。因为“南下”与“下”关联,似乎更容易一些,而“北上”,与“上”关联,感觉可能会更难一些。

    假如,世界地图,把南半球至于北半球之上,那么,以上的情况可能正相反。

    4、反歧视教母的儿童实验

    在美国,曾经有这么一个学校实验。

    首先,一开始认定,班级里,蓝眼睛的孩子比棕眼睛的孩子更优秀。

    一方面,认为棕眼睛的孩子体内有太多的黑色素,黑色素会让眼睛颜色变深,还会让人变得不聪明。

    另一方面,棕眼睛的孩子不能直接从水池里喝水,因为那可能会传染蓝眼睛的孩子。

    同时,老师总是表扬蓝眼睛的孩子,而总是批评棕眼睛的孩子。

    孩子们表现如下:

    一是蓝眼睛的孩子对棕眼睛的同学变得粗鲁、不客气。而就连最合群的棕眼睛孩子也明显变得胆怯、低声下气。

    二是原本聪明的棕眼睛孩子在学业上偏于迟钝,而本来反应较慢的蓝眼睛的孩子,则有了批评棕眼睛孩子托班级后腿的胆量。

    总之,老师成功地让孩子们相信,眼睛的颜色,既可能是前途的标签,也可能是耻辱的记号。

    以上实验结束一周之后,老师把标签颠倒过来。即棕眼睛的学生其实比蓝眼睛的学生优秀。

    孩子们表现如下:

    首先,孩子们在态度上没有对先前的角色那么热情踊跃了。

    其次,之前棕眼睛的孩子们,在占据优越的位置后,表现的相对收敛,这或许是因为他们亲身体验到了负面标签带来的刺痛。

    这个实验在美国很有名,因为它就发生在1968年4月4日马丁·路德·金遇刺后一段时间。它向人们说明了:标签深刻地塑造了我们对待其他人的方式,就算是随意编造的标签,也有极强的破坏力,会妨碍最聪明的人发挥潜力

    5、标签不光会消除歧义,还会改变结果

    著名的罗森塔尔实验。强调一个人的优点,给其以积极、正向的标签,会推动这个人朝着积极、正向的方向前进。

    6、标签有时会创造出完全虚构的记忆

    让不同的人观看同一个车祸视频,对A组人说,两车相撞了,对B组人说,两车相触了。

    一星期后让大家回忆车辆是否出现了破碎的情况。A组有更多人认为自己看到了碎玻璃。

    对这些人而言,夸张的“相撞”标签,使虚构的回忆(事故发生或汽车玻璃碎了一地)取代了现实。

    在法律层面,这一结果表明,犯罪或事故的目击者,会因为他人给事件贴的标签,而形成虚构或夸张的记忆。

    (三)符号

    1、符号是吸附意义的磁体

    符号的力量之所以强大,正是因为它们本身没有意义,所以,它们能够在无穷的可能中代表任何一种概念。

    当我们对符号赋予一种概念时,我们就会毫不费力地迅速对它们产生认知。这也是符号与图形之所以强而有力的原因。

    因此,符号是吸引意义的磁石,有着和文字与标签一样的力量,可以塑造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它们通过引导或预先在我们脑中植入特定的想法和行为,来完成这一过程

    比如,法西斯的符号“卐”,如今已经和侵略、愤怒以及总体上的负面印象联系在一起,它能诱使我们在表面看来无害的事件里感受到侵略、愤怒和负面性。

    假如我们同时缺乏意识,这些符号的影响力便更加有害,因为它们就在我们浑然不觉的情况下暗中影响着我们,塑造着我们的思想与感受。

    比如,当我们看到法西斯的符号“卐”后,再去对某些行为进行评价时,那么,我们的评价会更加偏向负面性。

    2、灯泡点亮智慧之光

    有些符号,虽然未吸引到人的有意识注意,但即便出现时,这些符号也能塑造我们的思想和感觉。

    例如,一颗亮起的灯泡能让人联想到灵感,它会让人回想起柏拉图的比喻:灵感就像照亮心灵黑暗的灯盏。发光的灯泡是个恰当的比喻,因为一如灯光会迅速驱散黑暗,灵感也能以同样的速度让人跳出困惑,恍然大悟

    研究人员认为,灯泡引导出了灵感的感念,而灵感的感念反过来又引导出过去需要用到灵感的场合,从而让人们进入了用灵感解决问题的合适的思维状态

    事实上,解决这些灵感问题的部分奥妙就是,意识到它们需要一种特别的思维方式,要放弃那些容易想到但不正确的解法,去寻找那些出人意料的冷门解法

    总之,和名字一样,标签塑造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而这一切,完全只是因为我们最初给它们贴的标签如此


    本书的最后,作者讲了一个故事,分享给各位读者朋友。

    两个蒂姆的故事。

    假设简·戴维斯(Jane davis)和约翰·迈克··伊查根(John Mac Eochagan)结了婚,两人决定采用简这一边比较简单的姓氏。他们的儿子蒂姆·戴维斯( Tim Davis)成了一名普通的律师,有能力获得若干次晋升,但远远算不上事务所里的后起之秀。

    在另一个平行世界里,简和约翰决定用约翰那边复杂的姓氏,所以他们的儿子就叫蒂姆·迈克·伊查根了一一实际上除了名字以外,他和蒂姆·戴维斯分明是同一个人。他也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律师,但正是因为名字的复杂性,他的名字给他晋升合伙人之路造成了些许障碍。蒂姆·戴维斯顺利晋升的时候,事务所的合伙人却划掉了“那个蒂姆什么什么来着”。

    巧的是,这两个蒂姆都有叛逆的性格。30多岁的时候,他们决定送一套化妆品给妻子当礼物。

    蒂姆·戴维斯走进一家百货公司,偷了一支睫毛膏和一瓶指甲油。他离开商店时,一名保安追上了他,经理决定把他告上法庭,蒂姆的法律事业危在旦夕。

    同一时刻,蒂姆·迈克·伊查根挑选了相同的物品,看到睫毛膏的外包装上印着一对睫毛长长的眼睛时,他突然感到有人在监视自己,于是决定老老实实地做人,把两件商品留在了店里。

    后来,两个蒂姆都生了儿子。他们带着自己的妻子和小蒂米寻找新公寓。他们相中了一栋30层高的现代化小公寓楼,可是离嘈杂的高速公路不太远。公寓楼里有两套待售的空房:一套在3楼,一套在30楼。为了高楼层的视野,蒂姆·戴维斯决定每个月多花200美元;而蒂姆·迈克·伊查根却选择了3楼。

    3楼的噪音大得令人发狂,小蒂米几乎听不清父母说话。他学习阅读比在另一个宇宙里住在30层楼的另一个小蒂米要慢一些,于是,父母决定让他在小学里多读一年。因为他比学校里的其他孩子大,体格更健壮、更成熟,到了高中,他得到了学校橄榄球教练的大量关注。靠着这份额外的关注,他成了蒂米·迈克·伊查根,明星四分卫。而蒂米·戴维斯追随父亲的脚步,成了一位普通的律师。

    这样的故事还可以继续进行,它只是一个杜撰出来的故事,但内容并不特别牵强。不同的名字、是否存在一双监视的眼睛、公寓楼层选择合适与否一一这些令他们的人生彼此不同的转折点的效应随着时间流逝而越发明显。这些差异的线索来自不同的层面:我们内心的力量、我们之间的力量与我们周围的力量。

    本书中的各种力量每天都影响着我们:在工作时,玩耍时,了然一身时,与他人互动时,做人生中各种琐碎的决定时。一旦我们知道了它们的存在,就能在它们有益时更好地利用它们,有害时更好地抵挡它们。

    让医院分给你带风景的病房;花更多钱购买公寓的顶层一一不光是为了景色,更是为了远离楼下的噪音;要记住,不管你是从唐人街搬到小意大利,从夏天进入冬天,还是从蓝色房间进入红色房间,你的决定都有可能改变。

    无论你走到哪里,酒牢粉和其他线索都会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你。读完本书,你便能更好地识别它们,确认它们对你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是驾驭还是克服它们才能为自己获得最大程度的健康、智慧、财富与幸福。


    本书的分享就到这里,笔者用三个篇章,简单介绍了本书的9大潜在力量,对人的思维、感觉、行为方面的影响。有些点非常的小,平时我们几乎不能察觉,当有时,正是这些微小的差异,塑造了我们特殊的人格,特殊的身份。感兴趣的读者,不妨阅读原文,感受那潜在力量对自己和周围人的影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41周 《粉红牢房效应:绑架思维、感觉和行为的9大潜在力量》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dfzm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