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与人交谈的过程中,吐字应清晰、郑重、舒缓,语速不要太快,有些人说话特别急躁,如同录音机按了“快进”键一样,内容一下子就过了,对于某些反应慢的人,根本反应不过来;但说话也不能含含糊糊、表达不清,自己说了半天,别人一句也没听懂。
讲话太急躁,速度太快,听的人跟不上,他就慌;你吐字模糊,他听得很吃力,生怕把你的话听错了或者听不清楚而失礼。所以我们讲话语速要适中,不可太快,也不可太慢。所以凡事都要取中庸之道,过与不及都不好。
语言是与人沟通的工具,应该将自己所想的表达出来。有些人表达能力比较差,心里明明有一大堆问题,却说不出来,只有透过眼神和表情感觉到“他可能有心事”,但却始终挖掘不出来。在众人面前不敢说话,也不善于表达自己,很多事情都藏在心里,这样就不太好。实际上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读书会可以得到锻炼和培养。
西晋有个人叫裴秀,从小就知道勤奋学习,从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他出生于官宦世家,家中常有客人来访。每次家中宴请客人,母亲有意让他去端饭送菜,服侍客人。裴秀也特别珍惜这个机会,在接待过程中,总是言语虔诚、彬彬有礼。客人见他如此虚心懂礼、谈吐优雅,都很喜欢他,所以他的名声很快就传开了。
总之,无论做什么,该说的一定要说,不该说的就不说,要学会应机说话。比如你前面坐个医生,如果一直给他讲天文学,他根本不想听;或者,对一个特别不喜欢逻辑推理的人,拼命地讲逻辑推理,他也听不进去。所以,说话一定要掌握分寸,圣贤经常强调要观察,如果不该说的说得特别多,该说的却没有说,那你说得再多也没有用。
【思考题】
1.为什么说“做慈善事业,是自己实践善行,不是救济工作”?结合在仁爱的经历,谈谈您是如何理解的?
2. 为什么说“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结合在仁爱的经历,谈谈您是如何理解的?
3.您是否注意过自己说话的语速和语调?您觉得自己需要调整吗?为什么?
4.裴秀的故事带给您什么启示?
5.您怎么理解“应机说话”?您可以把握好说话的分寸吗?请分享您这方面的经历。
6.今天的学习内容,对您有哪些启发?
7.请分享您最近观心转心的小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