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道篇》三愚•新维度

作者: 素养天然 | 来源:发表于2019-01-18 10:19 被阅读40次

    《道德经-道篇》三愚•新维度

    第一篇  道篇


    第一章  道生天地  大逝远反

    (原第二十五章)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liáo)兮,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释义]

    有一个混沌的力量,在天地诞生之前就已经存在。这个力量创造了天地宇宙,她没有声音、没有形体,却又遍布时空,无时无处不在发挥着作用,是宇宙天地之母。我不知如何称呼这种力量,就用“道”来表示。
    道大,大到超越时间的流逝、无穷无尽;远至跨越空间的距离、无边无际;反至包罗万象,涵盖天地万物。
    道、天、地、人皆有“大”的品质,人能占其一,是因为人不但有肉体更有意识,这是得道之良机。人怎样才能得道?向地学、向天学、向道学,最终悟道,归于自然。



    第二章  天地有始  道无始终

    (原第五十二章)

    [原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sè)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释义]

    天下之事皆有缘起,这个缘起就是万物之母——因。只要明白因就能知其果,既然知道了果,也要谨记因,所以众生畏果,菩萨畏因。明了因果关系就不会失败,因为没有种下败因。不起因、不增缘,则无事可扰乱;因上不解决,即使神仙来了也救不了。“明”察秋毫,“强”至无形,因果相应,就会生发出智慧,而用智慧之光处理因果之事缘,就会活的明明白白。因果之律为宇宙之规律。



    第三章  大道泛兮  左右万物

    (原第三十四章)

    [原文]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
    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释义]

    大道浩瀚,其力量无边无际,左右着万物生息演变,而从未停息,养育着万物而不自居。更不以此把自己当作万物的主人,无所住而生其心。但万物都归附于她,足以证明其大。 圣人亦无己心,无为大之心,秉道而行,百姓循道而来,故道成其大。



    第四章  用冲不盈  渊兮似宗

    (原第四章)

    [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
    象帝之先。

    [释义]

    道无形无迹可寻,但又无时无处不在发挥作用,就像看不见底的深渊一样深不可测,但却是天地万物的创造和推动之源。她可以把最尖锐的东西消融,把纷乱的外相归一,跨越时空,即使一粒微尘也不会被其遗漏。玄妙啊,处处都有她的影子。我不知道是谁创造了她,好像她比天地还要先诞生啊。



    第五章  万物之奥  天下贵之

    (原第六十二章)

    [原文]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sè)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
    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
    故为天下贵。

    [释义]

    道,蕴藏着万物变化之妙。求道之人之所以重视道,是把道当作宝;不求道的人也重视道,是因为道可以给他带来保全。美的语言可赢得尊重,美的行为可以获贵人相助。即使最不善于循道的人,也不会刻意背弃道行。君不见,古之为道者,上至天子,下至三公,即使有美玉华服也不舍道。为什么呢?并不是因为他们想修道求道,而是想借道避免祸事发生。所以,天下人才如此珍视道。

    第六章  道生万物  冲气为和

    (原第四十二章)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释义]

    道的任何一种存在状态(一),都是阴阳两种力量平衡的结果(二),要想改变这个存在状态就需要第三种力量(三)。第三种力量可以来自任何地方,也可能带来任何不同的结果。万物都有阴阳两种力量的平衡,如树根于大地(负阴),枝叶迎向太阳(抱阳),当两种力量交融(和),生命自然生长。
    一般人们不喜欢孤、寡、不谷这些词,然而王侯却用它们来自称。究其原因,事物的发展规律或者是先损才得益,或者是先益后损,故王侯用名损而实益之法来做平衡。下面这句话是古人传下来的,正好和我想表达的意思一样:不解其源(明白阴阳损益之道)而强制行动是解不开死结的,只有找到第三种力量才是关键。我觉得这句话正好说明道的妙处。

    第七章  道行天下  无往不利

    (原第三十五章)

    [原文]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
    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言淡乎其无味,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释义]

    了悟大道,可以逍遥自在地行走在天地间,所到之处都因为你变得更美好、和平、快乐,随你而行。即使你离开了,这些快乐仍然留在了那里。这就是真正的道啊!说出来平凡简单,无法用肉眼看,肉耳听,用起来却其妙无穷。



    第八章  执古御今  能知古始

    (原第十四章)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jí)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mèi),
    绳绳(mǐn)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第九章  有无之玄  众妙之门

    (原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释义]

    道者,涵盖一切。含知(是)的部分,亦包含未知(非)的一部分;道要表述出来,也同样含两个部分:有语言文字可表述的部分(显),也有语言文字不可表述的部分(隐)。
    无(涵盖一切)的状态,就是宇宙本源,它也只是一种存在,当有(念头、意识、语言)来表达的时候,它只能呈现其有的,我们所有看到和体验的,都是从这个有(一念)生起的。所以,当我们用无来看待存在时,会看到内在之妙(道)。
    当我们用有去看待存在时,只能看到已知(可支持和验证我们知识和经验)部分。这两种看待事物的方式虽不同,但都是自我意识在作用,各有玄妙之处。不同的意识看待事物、处理事物的方式不同,带来不同的体验和认知,并形成了是非对错的概念,能够自由自主的创造自己想要的体验就已经算得上进入“众妙之门”了。
    《道德经-道篇》三愚•新维度 《道德经-道篇》三愚•新维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道篇》三愚•新维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dig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