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泛指那些教授人知识、技艺的人。在中国古代,师父收徒弟后,要悉心教导、授艺,而弟子要把师父当成至亲至近之人。故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在“忠义为纲”的武林中,师徒间的关系更是胜过一切。然而,在徐浩峰的电影《师父》中,这一切全变了。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的天津。当时,武术界已经走向没落,在洋枪洋炮面前,一个修练几十年的武林高手也抵挡不过一颗子弹。但武人们却不甘没落,仍然端着架子,开馆收徒,靠徒弟们的孝敬过着好日子。
天津的武术界就那么大,要想自己的好日子不被别人破坏,就要定下收徒的规矩。按照行规,想在天津开馆收徒,就得踢馆,也就是比武。踢馆者打到第8家时,行业内的高手就会出山。如果踢馆者被打败,他要退出武术界,但他的师父却可以留下开馆授徒。
电影中,廖凡饰演的南派咏春拳宗师陈识北上天津,欲在当地开馆收徒,天津的武术界泰斗郑山傲建议他遵循行规----培养徒弟来踢馆。影片的主线之一,就是围绕着陈识培养徒弟踢馆展开的。
只不过,影片中的师徒,一开始只是在相互利用。为了掩人耳目,陈识与失了名节的女子赵国卉签订契约,做假夫妻,带着在当地收的徒弟耿良辰,屈居于贫民窟。三人各怀心思,陈识收徒只是为了让徒弟将来去踢馆,从而让咏春拳在北方打开局面,赵国卉则是看中了陈识出的高额佣金,而好色的徒弟只是觊觎“师娘”的美貌。
三人在市井中隐忍了一年多,眼看徒弟就能出面踢馆了,事情却出了偏差。原来与陈识暗渡陈仓的郑山傲,一直被自己的徒弟利用。郑山傲的徒弟背靠着军阀这棵大树,而天津的整个武行只不过是军阀眼中的一块肥肉。郑山傲因为徒弟而无颜在天津立足,远走他乡;陈识的合约妻子愤然离开,而徒弟也遭遇不测惨死。
此时,陈识幡然醒悟,他发现自己心中还有比开武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情义,是延续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武侠精神。最终,他打遍了天津所有的武师,用自己的方式突破了行规,为徒弟报了仇。
整部影片,武打画面很精彩,讲述的故事也一波三折、出乎意料。而“师父”形象的刻画,更是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陈识对“师父”身份的自省,让人意识到,即便是在开宗立派这样的大事面前,为师者也要守住行业的底线,守住自己的良心,不能以牺牲自己的徒弟来达到目的。
的确,师父是个神圣的称呼,别人叫你声师父,你可敢应承?那一声师父里,包含的不仅仅是对你的德、才的认可和徒弟可以行使的权力,更多的是你应担负起的责任。就如影片中的陈识,困为把徒弟当成了手中的棋子,最终,他永远无法挪开良心上的那块大石头。
其实,何止是师父不能随便应承。你若是位医生,病人唤你一声“医生”,答应了就要履行医生的本分;你若是位官员,人民唤你一声“领导”,答应了就得履行相应的职责。任何一种职业、身份,其后都有相应的职业操守和伦理要求。一个人不论身处哪行哪业、身居何位,或许时时都应该想想:如果别人叫你声师父,我敢答应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