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主要由以下四句概括: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人一辈子的修行大概就是克服心中的欲,王老师这里的欲指的是过了或者不及的欲望,也就是私欲。
话说以前小时候脾气特别好,现在却控制不住会发脾气了,王老师指出我们愤怒的原因往往是因为别人挑战了我们外在的一些东西,诸如身份、地位、名利、面子。这些外在的东西在王老师心学中是不值一提的,王老师真正关注的是内心的良知,每个人只有在面对良知时才是当事人,面对其它一切外物时,就是个旁观者。所以当我们要愤怒时就当是自己是一个看戏的,不要轻易动心,这样在别人看来仿佛你是不入世,实际上这是保持心灵平静的很有效的手段,难怪小时候从来不生气, 因为我的心思都是在学习,其他任何事情对我来说都是次要的,不需要挂记在心上,所以面对别人的愤怒我只会很理智的跟他说:有理不在声大,你先冷静下。
什么是私欲,过了的基本欲望就是私欲。或者说,良知认为错的欲望就是私欲,先来看人们最容易也是最严重的“私欲”——好名(爱慕虚荣)。人人都喜欢追逐虚名,这是"表现欲“的极端。一个“好名“的人,非常喜欢和人争辩,而且他一定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对方是错的。当他确认这一点时,那么他就把自己看成是君子,对方是小人。于是,所有和他意见不同的人都成了小人,自然,那些意见,他也就不会入耳了。没有任何意见可以进来,良知就会被这种妄自尊大遮蔽,后果可想而知。良知被遮蔽后做出的决定都是违背良知的,那么根据它做出的行动必然也是不对的,总有一天会后悔。就像我在这里为了反抗这里的“官僚”文化,就刻意迟到,不认真对待自己的时间,结果就是我变得越来越不自律,怨气重重,最终耽误的是自己的人生。
人为什么会有表现欲?就是为了贪图虚名,而贪图虚名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利。这就是老祖宗把“名利“放在一起谈的缘由。人贪图名利,眼睛直盯着名利,必然会做出违背良知的事。所以王阳明说:“人生在世,最大的弊病就是好名”,而我刻意迟到无非是认为他们允诺给我的利没有给到,所以我就不会再尽职尽责的对待工作。这样下去的后果就是我的整个人生态度 ,思维都被这牵制住了,任何时候都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其实不晓得自己已经陷入了"追逐名利"的漩涡,还好现在看了这本书之后我看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