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来,就会大大的增加我们沟通的成本和冲突发生的可能性。
而大多数的沟通问题和冲突的发生,都是基于对下面一个事实没有认清,那就是:
每个人的生命风格是不同的,即便是对同一件事的解释,每个人也是不同的。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陷入这样的一个怪圈。
那就是:
明明我已经给你说的很清楚了,为什么你还是理解不了,还要跟我犟?
这样的逻辑,应用在和长辈之间的沟通就叫做代沟。应用在朋友之间,就会变成争吵。
而在这种冲突之间,总会有一个输赢,这一点,在中国人身上特别明显。
我们吵架的时候总会面临这样的一个结果:赢了的人趾高气扬,洋洋得意,输了的人一肚子气,抱怨连天。
我们的世界往往是非黑即白,忘了在黑和白中间还有一个叫做灰色的地带。
我们通常不会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大多数人在吵架时是这样想的:你这个人怎么会这样?!?!
最后一般是这样的结果:“你就不能让让我吗?”“好好好,你都是对的。”“算了,懒求得和你说。”
我们很少会认同别人,第一时间往往是会去反驳或是要求别人退让。最后吵到不可开交以后,大家才各退一步,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
这种文化在中国叫做中庸文化,或者说是和稀泥。
但是这种和稀泥和忍让不是长久之计,一个人忍让的久了,就会像鲁迅先生写的一样,不在沉默中爆发,就会在沉默中灭亡。
张扣扣杀人报仇案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在当年张扣扣的母亲被杀时,杀人凶手只被判了八年。
这显然是一种和稀泥的判决方式,也是非常符合中国特色的。
从张扣扣20年以后杀人为母报仇可以看出,至少在当年,这样的判决结果是没有让被害者家属的诉求得到充分的展现的。
而我们的社会也完全没有想到,张扣扣会有这样的创造性自我,在20年以后采取了一种最为极端的私力救济,来实现自己的诉求。
写到这里,我突然又联想到老人跌倒了扶还是不扶这个社会问题。
当年南京案的司法的判决或者说是媒体的引导,是不是也无形中让我们大部分人进行了这样一个自我的创造呢?
那就是:老人跌倒了,我是不能扶的,沾了手,就会很麻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