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周大女儿因为身体不适,没有上学,她就跟着我在单位自学。
今天我给她听写词语,顺便把课文后面的问答题也给提问了。
我问:“《花之歌》这篇课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女儿看了看课文:“不知道。”
“你再想想,再看看课文。”我提醒她。
女儿一脸愁容:“最后一段吧!”
“可问题是中心句,这篇课文主要是赞颂花的吗?”
“不是,作者借助花表达情感,应该是这句:‘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女儿最近做阅读理解题时,一旦出现概括文章内容的试题,总是写的很具体,而非概括,与答案相差甚远。我也总是提醒她试着从文章标题中寻找答案。
还有我的学生,最讨厌写小论文题,有的学生提炼的论点不明确,有的学生不会提炼观点,写出来的是一个词语或者词组。我提醒学生实在不会提炼,就看摘选,看看材料是想证明什么。
这几年流行大单元教学,特别重视阶段特征的考查,每年新学期开学,我都会让学生记忆历史阶段分期及其特征,做题时想想这个阶段的主题是什么,然后围绕主题解答问题。比如:全面抗战时期:1937-1945年,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抗日,那么中共的土地政策也就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由国共对峙时期的斗地主到联合地主抗日。这样学起来,反而简单了。
但是我们的学生和孩子为什么就是建立不起来这样的做题思路或者逻辑?当然也包括我自己,我对我的小学的学习几乎没有记忆,初中时,我也特别讨厌老师让划分段落并写段意,我总是概括不出来,也找不到中心句。直到现在我仍然缺乏总结概括和抓问题关键的能力。
我想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缺乏静下心来思考问题的习惯,我们的生活似乎总是在赶工期,而忽视了不易量化的思考过程。所以,无论是新课程的学习,还是教育孩子,本质上都是学习思考的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