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知戍不返,秋至试清砧。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宁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
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宋元以前,棉花种植在我国尚未普及,人们的衣物通常只能用丝织品和葛麻制成,丝织品当然只有富贵人家才能购买得起,寻常百姓只能穿葛麻衣物。
葛麻衣物有个最明显的缺陷就是纤维太硬,穿在身上不舒服,所以在穿之前需要先捶打得松软平整,这就是本诗中的“捣衣”。捣衣选择时机过早也不行,因为时间久了,衣物又会变硬,所以冬衣的捶捣多是在深秋进行。
本诗中的主人公,明知丈夫戍边打仗,回来的机会渺茫。但在秋天来临之时,仍去到那捣衣台边,为丈夫整理捶打冬衣。
本来已经快到寒冷的冬季,又那堪加上一颗长久分别的心呢?思妇的心中更加愁苦。
可是她宁愿忍受这捣衣的辛劳,也要向塞外的苦寒之地寄上自己的一片深情。
用尽手中的全部气力,唯愿夫君能够感受到她的思念。
戍边打仗的丈夫何时归来遥遥无期,甚至现在他还生死未卜,只有寄上亲手缝制的冬衣,祝愿他平安无事。这份深情,在这首诗中表达得是如此得真切感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