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里尼在胡利格河东岸的小村子里长大。小时候每天都看着河水在村门口流过,就想知道河水的尽头去向哪里了。
爷爷告诉他,河水的尽头当然就是大海,所有的河流最终的归宿就是大海。“那么大海有没有尽头呢?”
苏里尼从爷爷那里知道,大海周围也是被其它陆地包围的,大海中间也有很多小岛,那上面也住了很多各种各样的人。
“我想去大海!” 苏里尼那时候还不知道,大海其实就离他的村子十几公里,他八岁的时候,爸爸带着他到了海边,那是因为有一群长得跟他们有点不一样的人请他爸爸当向导,他才有机会去了海边。爸爸后来说那些人是英国人。
英国人在胡利格河的东岸开始建造房屋,他们招募大量的村民为他们干活,这些村民用他们挣到的钱也买回了很多苏里尼从来没见过的稀奇古怪的东西。
有散发着奇怪味道的香料,他们叫肉蔻、丁香。苏里尼以前只知道胡椒,现在他能在大街上迅速的辨别出不同香料的味道。
他的鼻子比狗还灵敏,村子里的哪家人从哪里回来,他能闻出来,因为那家人一定会散发出从那个地方带回来的特别味道。
苏里尼十岁的时候,写过一封信,他把这封信装在了一个英国水手丢下的威士忌的瓶子里,然后他跟着父亲,来到大海边,看着瓶子漂到大海深处,他真希望这个漂流瓶能像那个英国水手说的,真能被一个毫不相识的人捡起来,抽出里面的信,读出里面的内容。
苏里尼这个孩子后来经历了什么,我们就一无所知了,因为在这封信里,我们看不到他十岁以后的经历,虽然我们知道他出生在加尔各答,也知道他成长的那段岁月是英国人在胡利格河东岸开始设立商馆,加尔各答开始从一个小村子起步,最后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商业中心,但是苏里尼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这一封信。
在信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印度小男孩对大海那边世界的渴望,看到了他在心里描述的乡村生活,以及他骄傲的宣称自己开始学习泰米尔语言的经历。
可是这个孩子后来怎么样,他过得幸福吗?生活是否随着加尔各答的崛起而开始改变呢?我们一无所知!
槟榔屿乔治城的很多商铺,都是那种结合了很多民族样式融合后的呈现出的样貌,有些建筑结合了缅甸佛塔和穆斯林清真寺的风格,有清真寺的尖塔和圆屋顶,西边则有壁龛。
这里的海洋塑造了一个圣人的传奇,他就是沙乌哈密,这位圣人的生活经历详细传达了他一生的旅程:从北印度的平原到买家,然后横渡印度洋,在马尔代夫和锡兰的亚当峰停留,最后定居纳格尔,并在那里辞世。
沙乌哈密对航海者的保护也及于到来的欧洲人,直到今天在通往纳格尔主要神殿额通道两旁还有商店在出售印着船只图案的小箔片,虔诚额信徒会把小箔片供奉在神殿里,祈求旅程平安。
而且,时至今日,这些旅程的目的地通常也是东南亚。 沙乌哈密的故事在19世纪和20世纪传播到东南亚各地信徒的所在地,除了在纳格尔,在槟榔屿、缅甸、锡兰、印度尼西亚和越南都曾有这位圣人的神殿。
在槟榔屿的牛干冬街耸立着着纳格尔的沙乌哈密圣殿,它建于1801年,除了当地的泰米尔穆斯林社群,它也吸引着当地的礼拜者,圣人的信徒会把值钱的物品丢进海里,坚定了他们可以穿越大海再次回到纳格尔的信心。
槟榔屿港口的船员每年都会拨出一部分收入,举办一天的宴会和游行,表达对圣人的崇敬。
在牛干街的中段,有一户人家,在那一天的特定时分,他们就会把家里的一张古旧的桌子搬出来,桌子上面摆上大大的一盘水果。
盘子前面立着这家人的祖先牌位,如果仔细瞧的话,最上面的那个老祖先牌位写着:苏尼尔-胡利格河-加尔各答
网友评论